第199章 难题解决:教授好感度+10(2/2)
第三天清晨,当第一缕银灰色丝线从竹架上取下时,晨光透过窗户洒在丝线上,泛着柔和的霜白色光泽,捏在手里轻软如雾,对着光看,还能隐约看到纤维间的通透感。王淑芬拿起丝线,当场穿针引线,演示七色晕针。只见她手指翻飞,银灰色丝线在浅红、绯红之间穿梭,针脚落下,颜色自然过渡,没有一丝生硬的界限。不过半小时,一幅巴掌大的“朝霞图”就成型了——天边的绯红渐变成浅红,再过渡到银灰,像初升的太阳洒在江面上,正好应了《绣谱》里“朝霞映水”的意境。周教授站在一旁,看着绣品,激动得连连点头,手里的笔在笔记本上飞快记录,连呼吸都放轻了。
“非遗技艺创新展示会”当天,蜀绣七色晕针的还原成果成了全场焦点。当王淑芬展开用完整技法绣成的《蜀江朝霞》时,两米长的绣品上,七色丝线晕染出的江水波光粼粼,朝霞从绯红到银灰的过渡自然得像真的一样,台下瞬间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几位非遗保护专家围着绣品,用放大镜仔细观察针脚,纷纷赞叹:“这才是蜀绣真正的精髓!”“没想到失传这么久的技法还能重现!”当场就有专家提议,将七色晕针纳入“国家级非遗技艺重点保护名录”,并申请专项基金用于传承教学。
展示结束后,周教授捧着刚打印好的《蜀绣七色晕针技艺溯源与还原报告》,郑重地在扉页写下一行字:“本报告得以完成,致谢陈曦女士助力检索关键文献,补全技艺链条,为非遗传承注入新力。此功非小,实乃传承之幸。”
当天晚上,陈曦回到手作公益传承馆,习惯性地打开系统面板,意外地发现周教授的好感度数值从98\/100猛地跳到108\/100,额外增加了10点。一条金色的提示弹出,带着学术与传承交融的温度:“检测到宿主通过系统精准补全蜀绣七色晕针染色配方,助力完成技法还原与公开展示,不仅解决长期学术难题,更推动濒危技艺进入国家级保护视野。周教授对宿主的信任与认可实现质的提升,‘文化传承者’特质触发‘学术挚友’专属效果:1. 周教授将手作公益列为‘非遗技艺还原项目’核心合作单位,优先共享高校学术资源、稀缺文献副本及研究成果;2. 解锁‘高校非遗实践基地’资源,周教授所在高校每年选派10名非遗保护专业学生,到手作公益实习,协助技艺教学与资料整理;3. 系统新增‘学术成果转化’功能,可自动将专业研究报告转化为图文并茂的通俗教学手册,适配老艺人传授习惯与大众学习需求。”
看着提示,陈曦想起周教授在展示会上说的话:“非遗传承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战斗,是文献与技艺的对话,是过去与现在的联结,更是人心与人心的呼应。”她突然明白,自己通过系统做的,不过是轻轻推开了一扇门——让沉睡的文献“醒”过来,让残缺的技艺“全”起来,让坚守的传承人“被看见”。而这份突然增加的好感度,早已超越了个人认可,成了对她在非遗传承道路上所有付出的肯定。
几天后,周教授再次来到传承馆,手里捧着一个暗红色的锦盒。打开盒子,里面是一幅迷你版的蜀绣“朝霞图”,用的正是刚还原的七色晕针技法,针脚细密得几乎看不见接头。“这是王淑芬特意为你绣的,她说要谢谢你帮大家找回了老手艺。”周教授的眼神里满是真诚,“接下来,我们计划还原明代的‘顾绣盘金针法’,文献资料已经有了初步线索,有你和系统帮忙,我相信一定能成功。”
陈曦接过锦盒,指尖触到细腻的丝线,心里满是温暖与坚定。她知道,非遗传承的路没有尽头,还有无数本残缺的文献等待补全,还有无数门濒危的技艺等待唤醒。但只要有周教授这样的学术领路人,有王淑芬这样的技艺守护者,有系统这样的资源纽带,她就能继续走下去,让更多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的阳光下,重新绽放出属于它们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