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陈曦帮忙:查阅系统资料(2/2)
果然,系统很快推送了新的检索结果。一份来自四川民俗博物馆的《蜀绣艺人传承档案》中,记载了李慧珍的徒弟张秀兰在1950年的技艺笔记,里面补充了七色晕针的色线配比:“浅红3分、粉红2分、淡黄2分、浅绿1分、浅蓝1分、深紫0.5分、过渡银灰0.5分,按此比例搭配,可成七色晕染”;还有一段1948年的蜀绣技艺纪录片片段,虽然画面模糊,但能清晰看到艺人运针时“手腕微转,针尖轻触绢面,每针间距不超过1毫米”的细节,直观展现了“轻提轻压”的运针方式。
“这些资料太全了!”周教授看着新找到的笔记和纪录片截图,激动得声音都有些发颤,“有了色线配比和运针细节,我们就能邀请蜀绣传承人一起还原七色晕针了。小陈,这次真是多亏了你,要是没有系统的这些资料,我们不知道还要卡多久。”
陈曦笑着摇摇头:“教授,这也是系统的优势所在——它能整合分散在各地的文献、档案、影像资料,帮我们快速找到关键线索。不过,要真正还原技艺,还需要您和传承人的专业解读,我只是做了资料检索的工作。”
随后,陈曦和周教授一起带着系统检索到的资料,前往四川成都,拜访蜀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淑芬。王淑芬接过资料,仔细研读后,兴奋地说:“这些资料太珍贵了!尤其是色线配比和运针细节,正好能补上我们传承中的空白。我们现在就可以尝试还原,用传统植物染色法制作七色线,再按照‘轻提轻压’的运针方式练习,相信很快就能重现七色晕针的效果。”
在接下来的一周里,陈曦全程参与七色晕针的还原过程。她根据系统资料,协助王淑芬调配植物染料,记录染色过程中的温度、时间参数;同时,她还将系统中的技艺图谱打印出来,对照着指导传承人练习运针,及时纠正偏差。当第一幅用七色晕针绣成的“朝霞图”完成时,细腻的色彩过渡如流水般自然,完美呈现了《绣谱》中“朝霞映水”的意境,周教授和王淑芬都激动得红了眼眶。
还原成功后,周教授的蜀绣技艺溯源报告得以顺利完善,不仅补充了七色晕针的详细技法,还附上了还原过程的影像资料和色线配比表。而陈曦通过系统检索资料的过程,也为手作公益“非遗技艺数据库”积累了宝贵经验——她将这次检索到的蜀绣资料进行整理分类,补充到数据库中,并标注了“关键技艺还原参考”,为后续其他非遗技艺的研究与传承提供了重要支持。
这天晚上,陈曦打开系统面板,看到周教授的好感度从98\/100提升至100\/100,同时弹出一条新的提示:“检测到宿主通过系统精准检索、整合蜀绣七色晕针关键资料,助力完成技艺还原与学术研究,展现出极强的资料检索能力与资源利用能力。触发‘学术资源深度联动’效果:1. 系统‘非遗技艺数据库’新增‘关联检索’功能,可自动推荐跨地域、跨年代的相关技艺资料;2. 国家图书馆、四川民俗博物馆等机构将手作公益列为‘非遗文献共享合作单位’,优先提供稀缺资料查阅权限;3. 周教授牵头成立‘非遗技艺还原研究小组’,邀请宿主担任核心成员,共同推进更多濒危技艺的还原与传承。”
看着系统提示,陈曦心里满是成就感。她知道,非遗传承的道路上,还有无数散落的技艺资料等待发掘,还有许多濒危技艺需要还原。但只要善用系统的资源整合能力,结合学术研究与传承实践,就能让更多古老技艺重焕生机,让传统手工艺的光芒在新时代持续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