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新任务:教授的学术难题(2/2)
江屿接到任务后,连夜投入工作。他用专业的工业建模软件,将三种图谱转化为可动态模拟的模型,通过调整参数,逐帧对比编织痕迹。当模拟到“三经为基,纬丝在特定位置抬高0.5毫米、倾斜15度留隙”时,模型生成的纹样痕迹与浙江博物馆残片的高清图完全吻合——困扰半个月的难题,终于看到了曙光。
为了验证结果,第二天一早,陈曦和周教授带着3d模型视频,驱车前往苏州。张师傅的作坊藏在老巷深处,推门而入,满室竹香扑面而来。听完来意,张师傅从里屋搬出一个古朴的木盒,取出一件清代“透空花”竹编摆件:“你们说的‘三经留隙’,其实是‘透空编’的核心诀窍——纬丝叠压时要‘轻抬轻压’,留的空隙不是随机的,要跟着纹样走势调整,比如编花瓣时,空隙要呈弧形,这样编出来的花才会立体透空,像能透光一样。”
他说着,拿起竹丝现场演示。指尖翻飞间,三经两纬的基础结构快速成型,在需要留隙的位置,他手腕微微一抬,竹丝自然留出细小的空隙,编织出的纹样与宋代残片的照片几乎一模一样。周教授激动地拿出笔记本,详细记录下每个步骤的细节,连张师傅“绕丝时食指微勾”“压丝时力度轻如捻纸”的小动作都不放过。
“太感谢您了!”周教授紧紧握住张师傅的手,“这下考证报告有了实据,后续的工艺复原也有了方向!”张师傅笑着摆摆手:“能让老手艺传下去,我高兴还来不及!要是你们不嫌弃,我愿意加入手作公益,把‘古法透空编’教给更多年轻人。”
回到高校后,陈曦和周教授结合文献、残片、老艺人演示的三重证据,用了三天时间完成《宋代竹编“透空花”工艺考证与复原报告》。报告中不仅厘清了文献记载的矛盾,还附上了3d编织图谱、高清残片对比图、老艺人演示视频的截图,甚至标注出关键步骤的操作要点,为后续的非遗教学提供了完整的技术支撑。
提交报告的当天,周教授特意来到手作公益传承馆,手里捧着一个精致的竹编小盒。打开盒子,里面是一件迷你版“透空花”竹编,青竹色的纹样在阳光下透着细腻的光泽。“这是我用我们复原的技法编的,送给你做纪念。”老人的眼睛里满是欣慰,“这次多亏了你,不仅解决了学术难题,还为非遗传承搭起了桥——连接了古籍、残片和活态技艺。以后手作公益的技艺教学,可少不了你的帮助啊!”
陈曦接过竹编,指尖触到细密的经纬丝,感受到传统技艺的温度,心里满是成就感。她打开系统面板,看到周教授的好感度从92\/100提升至98\/100,一条新的提示弹出,带着学术与传承交融的厚重感:“检测到宿主通过系统整合学术资源、联动技艺传承者,助力周教授突破宋代竹编工艺考证困境,展现出强大的资源统筹与问题解决能力。触发‘学术传承’联动效果:1. 周教授将手作公益纳入高校‘非遗研究实践基地’,每年开设2期非遗技艺课程,邀请老艺人进校园授课;2. 解锁‘古籍技艺数字化’专项项目,联合国家图书馆、浙江博物馆,将濒危非遗文献转化为可交互的数字化教学资源;3. 苏州张师傅等5位祖传艺人正式加入手作公益,成立‘古法技艺传承工作室’,开展线下教学与线上直播课程。”
看着提示,陈曦突然明白,非遗传承从来不是单一的技艺传递,而是学术研究、文献考证、活态传承的有机整体。系统的价值,不仅在于解决眼前的难题,更在于像纽带一样,连接起散落的资源——让沉睡的古籍“说话”,让残破的文物“重生”,让濒危的技艺“传承”。
未来的路还很长,或许还会遇到“元代刺绣针法”“明代陶艺配方”之类的难题,但陈曦不再畏惧。因为她知道,只要保持对传承的敬畏与执着,善用身边的伙伴与资源,就能让更多像“宋代透空花”这样的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的土壤里,重新绽放出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