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海王系统:重生后男神皆忠犬 > 第157章 教授的支持:学术圈发声

第157章 教授的支持:学术圈发声(2/2)

目录

当有学者提问“公益商业化是否会影响技艺纯粹性”时,教授拿出手作合作社的收支明细报表,投影在大屏幕上:“我们的‘商业化’,从来不是为了盈利,而是为了让手艺人能靠技艺体面生活。去年,贵州苗族合作社的李阿婆通过公益商店销售刺绣作品,年收入突破10万元,不仅能改善自己的生活,还能花钱购买更好的丝线;浙江竹编合作社的王师傅,用收入更新了编织工具,让年轻传承人能更轻松地学习技艺。这种‘让技艺产生价值,用价值反哺技艺’的模式,何谈‘背离本质’?”

教授的发言结束后,台下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之前公开附和争议观点的一位高校教授,主动走到台前与他握手:“周教授,您的研究成果让我改观,手作公益的传承模式,确实为非遗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国家级非遗保护中心的专家也当场表示:“希望能将你们的数字化课程纳入国家级非遗数据库,作为技艺传承的学术样本;同时,也欢迎你们参与中心的‘非遗传承标准制定’项目,为行业提供参考。”

研讨会结束后,周明远教授的发言视频在学术圈广泛传播,《中国文化报》《非遗研究》等权威媒体纷纷转载,甚至有英国剑桥大学、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等国外高校的非遗研究机构发来邮件,希望能与传承馆开展学术合作,借鉴手作公益的传承模式。之前暂缓合作的3所高校,也重新启动“非遗研学”项目,其中某师范大学还专门开设了“手作公益研究”选修课,由周教授亲自授课,第一期选课人数就突破了200人。

陈曦走进“曦光阁”时,教授正坐在桌前,认真回复国外学者的邮件,桌上摊开的《传统手作技艺现代传承研究》手稿,已经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批注。“教授,谢谢您。”她轻声说,心里满是敬佩。

周明远教授抬起头,笑着摇了摇头:“我不是在帮你,是在帮这些珍贵的传统技艺。它们不该被埋没,更不该被误解。”他从抽屉里拿出一本新装订的《手作技艺传承学术论文集》,递给陈曦,“这里面收录了我们近期的研究成果,以后再有人质疑,你就把这个给他们看——我们的传承,既有温度,更有深度。”

这时,系统面板突然弹出提示,暖黄色的光效带着学术的厚重感:“检测到周明远教授通过学术研究、数据支撑、权威发声等方式,为手作公益赢得学术圈广泛认可,深度践行‘文化守护·学术赋能’的承诺,情感羁绊与项目学术影响力显着提升。周明远好感度+7(当前319\/100),触发‘学术赋能’专属效果——

1. 手作公益项目被正式纳入‘国家级非遗传承实践基地’,获得国家文旅部500万元学术研究专项补贴,用于技艺档案整理与学术成果出版;

2. 新增15所高校与传承馆达成长期合作,开设手作技艺相关课程,其中5所高校将手作公益项目纳入‘非遗专业实践学分’体系,培养专业传承人才;

3. 周明远教授牵头的《传统手作技艺现代传承研究》项目,成功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立项支持,成为非遗研究领域的重点课题。”

陈曦看着手中的论文集,指尖轻轻拂过封面上“传承有道,学术为基”八个字,突然明白:教授的学术发声,从来不是为了“争对错”,而是为了给传统技艺“正名”——让那些藏在古籍里的技法被看见,让那些手艺人的坚守被尊重,让手作公益的传承之路,走得更稳、更长远。未来,当更多年轻人带着学术的严谨与对文化的热爱投身手作传承时,那些穿越千年的技艺,终将在新时代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