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海王系统:重生后男神皆忠犬 > 第145章 教授的鼓励:为她骄傲

第145章 教授的鼓励:为她骄傲(1/2)

目录

“乡村手作公益商店”的媒体公关风波平息后,陈曦正忙着整理“公益开放日”的反馈问卷,周明远教授的学生小林突然送来一个包裹,外面裹着熟悉的牛皮纸,红绳系成了精致的蝴蝶结,附言是教授苍劲的字迹:“近日整理旧物,得一好书,恰与手作文化相关,特赠于你。明日午后,若得闲,可来古籍室一坐,聊聊近况。”

看着“古籍室”三个字,陈曦心里泛起暖意。自媒体采访和公关处理以来,她一直紧绷着神经,此刻收到教授的邀约,竟生出几分期待——周教授总能用温和的方式,给予她意想不到的鼓励与启发。

第二天午后,陈曦准时抵达师范大学古籍室。推开厚重的木门,樟木与旧纸的香气扑面而来,周教授正坐在靠窗的书桌前,戴着老花镜,手里捧着一本线装书,阳光透过窗棂落在书页上,镀上一层暖金色。听到动静,他抬起头,脸上露出温和的笑容:“来了?坐吧,我给你泡了点菊花茶,清热明目,你这阵子肯定没少熬夜。”

书桌上放着一个白瓷茶杯,茶水清澈,飘着几朵金黄的菊花。陈曦接过杯子,指尖传来恰到好处的温度,心里瞬间安定下来。“教授,您找我来,是有什么事吗?”她轻声问道。

周教授放下手中的线装书,推了推老花镜:“也没什么大事,就是看了近期关于公益商店的报道,想跟你聊聊。”他从抽屉里拿出一叠剪报,都是近期的媒体报道——《公益时报》的《手作公益:透明模式赢得信任》、《本地日报》的《非遗手作进校园,传统文化焕新生》,甚至还有全国性电视台专题报道的文字版,每一篇报道上都有教授用红笔做的标注。

“你看这篇报道里提到,你在应对记者提问‘公益如何可持续’时,结合了手作合作社的订单数据和健康小屋的联动计划,条理很清晰。”周教授指着剪报上的标注,语气里满是肯定,“还有这次公关处理,你没有慌乱,而是联合团队收集证据、引导舆论,既保护了公益商店,又维护了手作者的尊严,这很难得。”

陈曦有些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其实很多事情都是伙伴们帮忙,顾衍之安排了公关和法务团队,陆星辞帮忙澄清谣言,沈砚川还一直安慰我……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

“能凝聚团队的力量,本身就是一种能力。”周教授看着她,眼神里满是欣赏,“公益不是一个人的单打独斗,而是一群人的并肩前行。你能让这么多优秀的人愿意为公益商店付出,说明你身上有让人信任的品质——真诚、负责、有担当。”

他顿了顿,又拿起桌上的线装书,封面上写着《考工记注疏》:“这是我年轻时收藏的版本,里面详细记载了中国古代的手工技艺,从青铜铸造到竹编刺绣,都有涉及。我把它送给你,一是希望你能从传统手作文化中汲取力量,二是想告诉你,手作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传承——就像你现在做的,不仅是在帮助手作者增收,更是在传承濒临失传的传统文化。”

周教授翻开书,里面夹着一张泛黄的照片,是年轻时的他在乡村调研时拍的,身边围着几位手作艺人,手里拿着刚完成的竹编和刺绣。“那时候条件艰苦,我们想帮手艺人推广产品,却没有合适的渠道。现在不一样了,你有这么好的平台,有这么多支持你的人,能让手作文化被更多人看见,这是我当年想做却没做到的事。”他的语气里带着一丝感慨,却更多的是欣慰,“看到你把公益商店做得这么好,我真的为你骄傲。”

“为你骄傲”——这四个字像一股暖流,瞬间涌上陈曦的心头。她想起刚开始做“乡村儿童成长生态计划”时,遇到过很多困难:走访学校时被质疑“公益是噱头”,筹集资金时屡屡碰壁,甚至有手作者担心“订单不稳定”而不愿合作。那时候她也曾迷茫过,也曾想过放弃,是周教授一直鼓励她:“公益之路虽难,但只要坚持初心,总能看到希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