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从容应对:媒体刮目相看(2/2)
直播中,主持人突然提出连线苗族绣娘李阿婆。当屏幕上出现李阿婆坐在绣架前的身影时,陈曦立刻露出微笑,用亲切的语气打招呼:“阿婆,最近身体好吗?店里的百鸟裙卖得很好,很多顾客都喜欢您的手艺。”李阿婆笑着说:“好!好!多亏你们,我现在能教村里的姐妹刺绣,大家都能赚钱了!”
主持人趁机提问:“如何确保这些偏远地区的手作者能及时收到订单款项?”陈曦立刻拿出手机,展示店铺的“款项结算系统”:“我们和合作社约定,每月5号结算上月订单款,通过银行直接转账到手作者个人账户,还会附上详细的订单明细。比如李阿婆上个月卖了20件绣品,结算金额6800元,她当天就能收到钱,不用经过任何中间环节。”
直播接近尾声时,主持人问:“未来有什么规划?”陈曦结合顾氏集团的合作计划和周教授的文化理念,从容回答:“短期我们想在3个月内新增10家手作合作社,覆盖刺绣、竹编、陶艺等8个品类;中期计划在其他城市复制公益商店模式,让更多人接触到乡村手作;长期希望建立‘手作文化博物馆’,让传统手艺不仅能赚钱,还能被传承下去。顾氏集团也会帮我们对接更多资源,比如将手作产品纳入高端酒店伴手礼,让乡村手作走向更大的舞台。”
直播结束后,电视台的编导特意找到陈曦:“您在直播中应对很从容,尤其是连线手作艺人时,互动很自然,完全看不出是‘提前演练’的。很多观众在评论区留言,说想周末去店里支持,还有企业想合作定制手作礼品。”
一周内,5场采访顺利完成。后续报道陆续发布,《公益时报》以“定价透明、数据清晰,手作公益商店探索可持续模式”为题,详细解读了项目运营逻辑;本地都市报的视频采访播放量突破50万,“苗族绣娘的百鸟裙”“留守儿童的陶艺碗”等话题登上本地热搜;全国性电视台的专题报道更是让“乡村手作公益”的理念被更多人知晓,店铺线上订单量激增300%,还有10家手作合作社主动联系,希望加入合作。
系统面板在采访全部结束后弹出提示:“【任务完成:媒体采访应对(优秀评级)】检测到5场采访均精准传递核心信息,引发正面社会反响,媒体评价达‘专业、有温度、可信度高’。奖励发放:1. 解锁‘全国媒体公益宣传联盟’,涵盖200+核心媒体资源,未来可优先获得公益宣传曝光;2. 获得500万专项曝光量扶持,将通过微博、抖音、微信等平台定向推送;3. 项目公信力指数提升30%,企业捐赠意向增长40%,同步解锁‘国家级文化公益项目’申报资质。”
陈曦看着提示,又翻了翻媒体报道下的留言——“原来买手作也能做公益,周末去打卡!”“希望这样的项目能多一些,帮更多手艺人”“为透明的定价和真实的故事点赞”,心里满是成就感。她突然明白,应对媒体采访的意义,不仅是完成任务,更是让公益理念被看见、被认可,让更多人愿意参与到“用消费支持乡村手作”的行动中。
而这份“从容应对”的背后,是伙伴们全方位的支持——江屿的细致准备、顾言和陆星辞的技巧指导、沈砚川的案例补充、周明远教授的文化赋能、顾衍之的资源保障,正是这些力量的汇聚,让她能在镜头前自信表达,让“乡村手作公益”的故事被更多人听见,让公益的温暖传递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