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开业大吉:生意火爆(2/2)
临近中午,周明远教授带着三个学生赶来,手里抱着一摞线装书。“这些是我收藏的关于传统手作的古籍,有讲刺绣的《绣谱》,有说竹编的《考工记》节选,放在店里的‘文化角’,顾客可以免费翻阅。”教授把书整齐地摆在靠窗的书架上,学生们则在体验区摆开桌子,拿出彩绳、剪刀、红纸,准备教大家做简单的手作。“我们先教大家编平安结吧,步骤简单,编好能当钥匙扣。”一位学生拿起彩绳示范,很快围了一圈孩子,不少家长也跟着坐下,手里拿着彩绳,跟着一步步学。
“老师,我编错了怎么办?”一个小女孩皱着眉头,手里的彩绳缠成了一团。周教授蹲下来,耐心地帮她解开:“没关系,慢慢来,手作就是要多练,错了再改,才能做出好看的东西。”他边说边示范,手指灵活地穿梭在彩绳间,很快就编出一个小巧的平安结。小女孩看着教授手里的平安结,眼睛亮了起来,重新拿起彩绳,认真地学了起来。
下午2点,顾衍之的特助周明匆匆赶来,手里拿着一份文件夹。“陈总,好消息!顾氏集团旗下的十家高端酒店,今天一早就和我们签订了‘手作礼品合作协议’,未来他们的客户伴手礼、员工福利,都会采购咱们店铺的手作产品。”周明递过协议副本,“还有三家企业联系我们,想定制专属的员工福利礼盒,初步估算订单量能达到500份,总金额大概20万元。”
陈曦看着协议上的数字,心里满是惊喜——这意味着乡村手作合作社有了稳定的订单,手作者们再也不用愁产品卖不出去了。她刚想给合作社的李阿婆打电话报喜,江屿拿着平板电脑跑过来:“曦曦,线上商城爆单了!陆星辞的直播累计观看人数突破50万,线上订单已经超过800单,王师傅的竹编茶具、陈姐的儿童碗都卖完了,我已经联系供应链,让他们优先补货。”
更让人意外的是,一位海外华人顾客通过线上客服留言,想批量采购100套手作礼盒,用于在国外举办的“中国文化公益展”。“顾客说,想让国外的朋友看看中国的传统手作,了解背后的公益故事。”江屿笑着说,“我已经把合作社的手作样品照片发过去了,顾客很满意,说下周就签合同。”
傍晚时分,夕阳透过店铺的落地窗,洒在满是手作的展示架上,镀上了一层暖金色。陈曦看着收银台的营业额统计——15.8万元,远超预期的8万元目标。店门口,顾言带着孩子们放起了小小的礼炮,彩色的纸屑在空中飞舞;陆星辞的乐队唱起了欢快的安可曲,不少顾客跟着节奏拍手;沈砚川和护士们在收拾休息区的茶具,把没吃完的绿豆糕打包,准备送给附近的环卫工人;周明远教授和学生们在整理古籍,把顾客翻阅过的书轻轻放回书架;江屿则在更新“公益进度条”,上面显示“当前营业额:15.8万元,可用于为5家合作社购买设备,培训10名手作新人”;顾衍之虽然没有上前参与热闹,却默默安排了集团的安保人员,护送晚归的顾客到园区门口,确保大家安全。
就在这时,陈曦的系统面板突然弹出提示,金色的光晕在屏幕上流转:“检测到‘乡村手作公益商店’开业首日营业额15.8万元,达成‘开业大吉’成就,触发多重增益效果:1. 全体核心伙伴好感度+8(当前:顾言178\/100、沈砚川215\/100、陆星辞215\/100、江屿186\/100、顾衍之241\/100、周明远251\/100);2. 解锁‘全国乡村手作供应链联盟’,新增20家省级手作合作社合作资质,涵盖刺绣、竹编、陶艺、木雕等8大品类;3. 获得‘市级文化公益扶持基金’50万元,专项用于手作者技艺培训与新品研发;4. 线上商城升级为‘公益手作平台’,支持全国范围内的公益手作店铺入驻,共享流量与供应链资源。”
陈曦站在店铺中央,看着身边忙碌又开心的伙伴们,看着手里提着购物袋、脸上带着笑容的顾客,突然明白:“生意火爆”的背后,从来不是简单的“产品好”,而是大家对“手作温度”的认可,对“公益初心”的支持。每一份手作里,都藏着手作者的匠心与梦想;每一次购买,都是对乡村手作的守护与传承。
夕阳下,“乡村手作公益商店”的招牌在余晖中格外醒目。陈曦知道,这家小店只是一个开始——未来,会有更多手作被看见,更多手作者被关注,更多公益的温暖,通过一针一线、一竹一木,从乡村传到城市,从国内传到国外,让每一份匠心都不被辜负,让每一个梦想都能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