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教授的理解:尊重她的喜好(2/2)
“可是我总担心,花时间在练车上会分散做公益的精力。”她轻声说出顾虑,“‘生态计划’还有很多事要推进,健康小屋的设备需要更新,艺术工坊的教材还没编完……”
周教授抬手打断她,指了指桌上的绿萝:“你看这植物,要是只给它浇水不给阳光,能长得这么好吗?人的精力也是一样,完全围着‘正事’转,反而容易陷入思维僵化。”他从抽屉里拿出一叠资料,“这是我整理的乡村素质教育案例,里面有学校把马术、编程纳入课后服务的实践,你可以参考下。”
他翻到其中一页:“你看这个学校,校长喜欢徒步,就组织学生开展‘乡村地理探索’活动,既锻炼了体能,又让孩子们熟悉了家乡的自然环境。所谓‘尊重喜好’,不只是尊重别人的,更要尊重自己的。我教过的学生里,那些能长期坚持做教育公益的,大多是能在其中找到个人乐趣的人。”
陈曦忽然想起昨天整理工作室时看到的画——那是孩子们送给她的,画面里她穿着赛车服,身边围着唱歌的孩子、做体检的医生,背景是开满野花的乡村小路。原来在孩子们心里,她的“多元”从来不是矛盾的,反而构成了完整的“陈曦姐姐”。
“您说得对,我之前总在意外界的看法,反倒忽略了自己真正想做的事。”陈曦语气坚定起来,“其实练车的时候我也在想,以后可以联合赛车俱乐部,搞‘安全知识进校园’活动,用模拟设备教孩子们识别交通风险。”
周教授眼中闪过赞许的光芒:“这就对了。优秀的人做选择前,往往已经做了充分的调研和考量,外人看似的‘心血来潮’,其实都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我对你只有一个提醒:保持这份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但别忘了公益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他拿起笔,在资料上圈出一行字,“就像我对学生说的,给他们自由和支持,他们总能带来惊喜。”
临走时,周教授把那本旧笔记本送给了陈曦:“里面的航模案例或许能给你启发。记住,做公益不是自我牺牲,而是带着自己的热爱,和孩子们一起成长。”陈曦走出办公楼时,阳光正好,手腕上的护腕在阳光下折射出淡淡的光泽,第一次觉得这份“不务正业”的喜好,反而让公益的道路变得更加鲜活。
当天晚上,陈曦在工作室整理资料时,无意间翻开笔记本,发现最后一页写着周教授的字迹:“教育的本质,是用生命唤醒生命,而热爱,是最好的唤醒剂。”她打开系统面板,一条提示弹了出来:“检测到周明远教授通过‘经验分享’‘理念认同’深化对宿主的精神支持,触发‘多元成长’效果——后续宿主融合个人喜好与公益项目时,将获得更精准的资源对接与专业指导。好感度+6(当前168\/100)。”
这时,手机收到周教授发来的消息,附带一个航模俱乐部的联系方式:“这个俱乐部常年做青少年公益活动,或许能帮你推进‘安全知识进校园’的想法。年轻人多试试,别怕走‘不寻常’的路。”
陈曦看着消息,嘴角忍不住上扬。她知道,周教授的理解不是简单的包容,而是对“热爱与价值”最深刻的解读。就像老人说的,公益从来不是刻板的“奉献”,而是带着自己的温度与喜好,去点亮更多人的生活。而那些看似“不务正业”的尝试,终将成为滋养初心的养分,让乡村儿童的成长之路,变得更加宽广而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