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教授的关心:学业上的支持(2/2)
“做公益项目,不仅要‘做得好’,还要‘说得清’。”林知珩放下手中的笔,认真地看着她,“只有让更多人理解项目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效果,才能吸引更多支持,让项目走得更远。你之前在实践上已经做得很好了,现在补充一些理论知识,就能形成‘实践+理论’的闭环,让项目更有说服力。”
接下来的两个小时,林知珩耐心地为陈曦讲解文献中的核心观点,教她如何将理论与项目实践结合。比如用“儿童依恋理论”解释“AI陪伴对留守儿童情感需求的满足”,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设计“主题创作课程”,甚至还帮她梳理了“数字陪伴课程的理论框架图”,从“核心目标”到“实施路径”,再到“效果评估”,逻辑清晰,一目了然。
离开咖啡馆时,林知珩把所有资料整理好,递给陈曦:“这些资料你都拿去用,有看不懂的地方随时问我。对了,下个月有个‘乡村教育创新论坛’,我帮你报了名,你可以在论坛上分享‘数字陪伴’的项目经验,既能交流学习,也能扩大项目影响力。”
“真的吗?太谢谢您了!”陈曦惊喜地说——这个论坛是乡村教育领域的顶级学术会议,能在上面分享项目经验,对提升项目知名度和认可度有极大的帮助。
“不用谢,你的项目值得被更多人知道。”林知珩笑着说,“我已经帮你写好了分享大纲,重点突出‘理论框架+实践案例+数据成果’,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调整。要是需要修改ppt,或者练习演讲,我也可以帮你把关。”
回到工作室,陈曦立刻翻开林知珩整理的资料,越看越觉得收获满满。她按照“分层培训法”,重新调整了教师培训方案;根据研究报告的数据,完善了项目成果报告;甚至还按照理论框架图,梳理了项目的长期规划,明确了“未来三年覆盖500所乡村学校”的目标。
晚上,陈曦给林知珩发了条消息,附上调整后的培训方案:“林教授,谢谢您的资料和指导!我按照‘分层培训法’调整了培训方案,您看这样可以吗?另外,论坛分享的大纲我已经看过了,特别清晰,后续可能需要麻烦您帮我看看ppt。”
林知珩的回复很快就到了,还附带了一份修改建议:“培训方案调整得很好,重点突出,针对性强。ppt方面,你可以多加入一些孩子的画作和反馈案例,这样更有感染力。明天我有空,要是你方便,我们可以线上讨论一下ppt的结构。”
看着消息,陈曦打开系统面板,发现林知珩的好感度从82\/100涨到了“88\/100”,系统提示:“林知珩通过学术资料支持、理论指导与论坛机会推荐,深化对宿主的专业认可与情感联结,好感度+6,触发‘学术伙伴’效果——后续宿主将优先获得乡村教育领域的学术资源(如核心文献、研究项目合作机会),林知珩将主动提供学业指导与学术背书,助力宿主提升专业影响力。”
她握着手机,心里满是感动和坚定。林知珩的关心,不像顾衍之的资源支持那样直接,也不像沈砚川的陪伴那样温暖,却带着独一无二的专业力量——他用自己的学识,为她的项目搭建理论框架,为她的成长提供学术支撑,让她在公益的道路上,不仅走得稳,还走得远。
陈曦给林知珩回复:“好的,明天我们线上讨论!谢谢您一直以来的指导和支持,我一定会好好准备论坛分享,不辜负您的信任!”
窗外的月光洒在桌上,照亮了那摞厚厚的学术资料。陈曦知道,有林知珩这样的学术伙伴,有团队的并肩作战,有所有支持者的陪伴,“数字陪伴”课程一定能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帮助更多乡村孩子,让他们在艺术与陪伴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自信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