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章 边关烽火(1/2)
崇祯五年的春天,北京城的杨柳才刚刚抽出些许新绿,但来自帝国边疆的急报,却如同凛冽的北风,一次次吹散了初春的暖意,将沉重的阴霾笼罩在紫禁城的金瓦红墙之上。
我虽身处北镇抚司诏狱的深处,但那些通过特殊渠道传递的邸报和密文,依旧能将外界的惊涛骇浪,投射到这方寸之地的阴影中。骆养性似乎有意让我知晓这些,或许是为了施加压力,或许是为了彰显其掌控全局的地位。
邸报上的文字冰冷而残酷:
* 辽东:皇太极麾下的后金铁骑频频叩关,锦州、大凌河一线压力巨大,守军疲于奔命,粮饷捉襟见肘。更有密报称,蒙古诸部亦有异动,与后金眉来眼去,边关形势岌岌可危。
* 西北:陕西、山西等地旱蝗肆虐,流民遍地,小股乱民揭竿而起,虽未成气候,却如野火燎原,剿不胜剿。
* 中原:漕运不畅,运河沿线盗匪蜂起,加之连年加征的“辽饷”,民怨沸腾,各地府库空虚,捉襟见肘。
真正的内忧外患!朝廷焦头烂额,崇祯皇帝日夜忧劳,脾气愈发暴躁多疑。朝堂之上,战与和、剿与抚的争论不休,党争倾轧愈演愈烈。在这种空前紧张的氛围下,任何内部的“不稳定因素”都会被无限放大,必须被迅速、彻底地铲除。
我立刻意识到,这宏大的时局,正深刻地影响着我的命运。骆养性对王体乾余孽的追查,不再仅仅是锦衣卫内部的权力清洗,更被赋予了“肃清内奸、稳固后方、支援辽饷”的政治正确性。我的“利用价值”在骆养性眼中,或许正急剧攀升——他需要我更快、更狠地挖出王体乾的罪证,以便他迅速结案,向皇帝展示能力,同时将王体乾势力掌控的潜在财富(如私矿收益)充入辽饷,解燃眉之急。
但与此同时,我的危险性也在同步倍增。一旦王体乾的案子被抬到“通敌资辽”的高度,那么作为关键证人和查案利器的我,知道的“太多”,就成了原罪。骆养性在利用我达成政治目标后,为了灭口和独占功劳,将我牺牲掉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果然,没过几天,骆养性通过暗使传来了新的、更加急迫的指令。指令要求我,必须在半月之内,梳理出王体乾余孽通过私矿、漕运向辽东输送物资(尤其是乌银)的完整证据链,并锁定关键案犯的藏匿地点,为下一步“雷霆收网”做准备。语气之强硬,时间之紧迫,前所未有。
压力如同实质的山峦,压在我的肩头。我夜不能寐,在灯下反复推敲那些卷宗和口供,试图拼凑出骆养性想要的“完美”证据链。但越是深挖,我越是感到心惊。线索看似清晰,指向王体乾旧部,但每当接近核心时,总会出现一些模糊的断层,仿佛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暗中抹去关键的痕迹。这让我之前的设想——制造平衡僵局——变得异常困难。对手比想象的更狡猾,而骆养性给我的时间又太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