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8章 右相陈恪:铁腕砺军成劲旅,烽烟定策掌中枢(2/2)
太行山麓顿时地动山摇。死囚们手持凿子,在岩壁上日夜开凿;火药轰鸣,炸开阻碍水道的巨石;营造院的工匠们攀爬在绝壁之上,架设起蜿蜒如龙的渡槽。开武四年端午,漳河之水自千尺高空轰然涌入铁城,九架巨轮同时转动,发出震耳欲聋的咆哮,铣床上的铁屑如雪花般落下。
八月秋阅,柴熙诲亲临校场。但见陈恪手中令旗一挥,百名弩手同时扣动扳机,新造的 “连珠火弩” 喷出八道赤焰!三百步外,三层叠加的铁甲竟如纸糊般被洞穿,箭簇深深嵌入后方的土墙,震得尘土簌簌落下!
柴熙诲轻抚弩身,指尖掠过细密水纹铣痕。陈恪凑近低语:此弩以先父《奇械图说》中
水转翻车
改制齿轮联动,弩机咬合齿更取法明堂灯盏纹饰。 说罢抬手轻叩弩臂,沉声道:昔年武侯连弩可发十矢,今此弩三倍其力,当名
武侯三叠弩
柴熙诲心中一震,望向远处的太行山 —— 那里藏着陈琅的心血,也藏着燕朝的未来。
四、龙舟出匣?三海六川悬利剑
腊月的军务院集议上,一幅巨幅《海疆图》铺满了紫宸殿的金砖。陈恪手持弩箭代笔,箭镞在图上划过万里波涛,留下一道道深深的刻痕:“契丹人扰我北境,倭寇袭我东海,南诏窥我西南 —— 我燕朝水师羸弱久矣,若不革新,迟早要吃大亏!今臣请设三海舟师、六川舰队,锁住国门,护我海疆!”
他指着图上的三个红点,逐一解释:
渤海舟师驻登州,扼守渤海咽喉,防范契丹从海上突袭;
东海舟师控明州,配备新式炮舰,斩倭寇于浪涛之上;
南海舟师镇广州,威慑南洋诸夷,保障海上商路畅通;
黄河、长江、珠江六支内河舰队,巡守内河航道,保护漕运安全!
“钱从何来?” 度支院使楚泽率先发难,一拍桌案,“一艘楼船的造价,抵得上万顷良田的赋税!三海舟师、六川舰队,就算把国库掏空也建不起来!”
陈恪冷笑一声,从怀中掷出一卷户部密档,落在楚泽面前:“去年洛阳盐商走私案,抄没的赃银折合白银三百万两,恰够建造三大舟师的楼船与炮舰!” 他又指向《海疆图》上的黄河入海口,“此处设船坞,由军务院直辖,工匠从军工司抽调,木料用契丹赔偿的十万根松木,铁矿用度支院查获的私矿 —— 不动度支院一分一毫国库银!”
柴熙诲倏然起身,目光扫过殿内百官。他看见的,不止是一支即将诞生的强大水师,更是陈恪以军务院为核心,撬动民政院核查工匠家世、度支院调配物资、营造院修建船坞的新枢联动格局 —— 这正是陈琅当年设想的 “各司其职,协同高效”。
“准!” 帝王拔出腰间玉佩,狠狠掷在地上,玉碎之声震彻殿宇,“朕以玉玦为誓:十年之内,必见大燕龙旗插遍三海六川,无人再敢犯我燕朝疆土!”
尾声:铁城明月照新枢
开武五年元夕,太行铁城仍一片繁忙,熔炉的火光映红了半边夜空。陈恪独立于千尺高的水坝之上,脚下是吞吐钢水的军工巨坊,远处传来 “破穹弩” 试射的轰鸣声。
军情司的急报忽然送到,陈恪展开一看,嘴角露出笑意 —— 渤海舟师首战告捷,三艘新式炮舰全歼契丹艨艟十二艘,缴获粮草无数!捷报的末页,还附着水师统领的一行小字:
“三叠弩架于舰首,十八矢齐发之时,契丹人以为天雷降世,吓得纷纷弃船逃命!”
寒风卷过坝顶,吹开陈恪的大氅。内衬里,竟缝着陈琅《开武总纲》的残页 ——“军务院” 三字被当年的血迹浸透,如今在月色下凝成暗红的印记。
“父亲,” 陈恪轻轻抚摸着残页上的字迹,喃喃自语,“您当年焊死的铁律,儿子终于让它在军中生根发芽了。这大燕的江山,再也不会重蹈五代的覆辙了。”
远处的山峦间,一列驿马正衔枚疾驰,马铃在雪夜中荡出清脆的声响,恰似为这浴火新生的军事巨兽,奏响了第一声凯歌。而太行深处的铁城,正日夜不停地锻造着燕朝的军魂,守护着陈琅用生命换来的新枢盛世。
《燕史?兵志》载
开武新军制行十稔,军学拔擢寒门将领十居其七,将门擅权之弊遂绝。连发弩列装三万余具,三大舟师控海疆六千里,燕军威振四夷。逮右相陈恪晚岁,栖于太行铁城,军工司阙室悬乃父陈琅《开武总纲》血衣。或诘其故,恪对曰:“新枢铁律,非以先臣之血润之,弗能永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