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赈粮反遭弹买怨,皇商纾困库几殚(2/2)
皇商司的人带着银子,走遍蜀南的私盐作坊。私盐贩子一开始还想抬价,可看到皇商司的人带着侍卫,又听说能拿到现银,很快就同意出售。三天后,成都盐铺的盐价就降到了 150 文 \/ 斤,百姓们排着队买盐,脸上终于有了笑意。粥棚前,热气腾腾的粥香气驱散了寒意,老人们捧着粥碗,念叨着 “还是皇商司靠谱”。
可没人知道,皇商司的付出有多沉重。财算局主事拿着账本,脸色惨白地找到陈琅:“大人,金库快空了!收购私盐花了五万两,赈粮又花了三万两,现在只剩下八千两,连下个月的军饷都不够了!” 陈琅接过账本,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数字,指尖微微发颤 —— 为了平抑盐价、安抚饥民,皇商司几乎掏空了家底。他想起柴荣之前的担忧,心中满是焦虑:“西南刚定,若财政崩溃,后果不堪设想。”
消息传到柴荣的行营,帝王正咳嗽着批阅奏折。当看到 “财算局金库仅余八千两” 的奏报时,他猛地咳出一口血,染透了奏折上的 “民安” 二字。“朕没想到,平了大理,却陷进了财政的泥沼。” 柴荣对李重进道,声音虚弱,“传旨,让陈琅暂缓补贴,先统计盐井产量,严惩贪腐官员 —— 若盐井不能恢复产能,再多银子也填不满这个窟窿。”
旨意传到成都时,陈琅正在盐井视察。他看着被重新召回的工匠们慢慢启动煮盐灶,心中稍安,却也明白 —— 这只是暂时的缓解。蜀南盐井的贪腐根深蒂固,财政的脆弱暴露无遗,一旦再发生战乱或灾荒,大周的西南防线,很可能会因为 “钱” 而崩溃。
腊月三十那天,成都下起了雪。陈琅站在窗前,望着街上买年货的百姓,耳边传来零星的鞭炮声。可他知道,这份平静之下,藏着太多隐患:大理残余势力还在山林里蛰伏,赵党在关中蠢蠢欲动,财政困局尚未解决,柴荣的病情也时好时坏。他握紧手中的算盘,在心里默默盘算着 —— 如何整顿盐井、如何填补财政缺口、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危机。
而在同州,赵匡胤得知蜀南的财政困境,嘴角勾起一抹冷笑。他对赵普道:“柴荣掏空了金库,又失了民心,这西南,很快就会乱起来。咱们只需等着,等他自顾不暇,再动手不迟。” 赵普点头,眼中闪过一丝狠厉:“主公说得对,到时候,不仅西南,整个大周,都会是咱们的。”
雪越下越大,覆盖了成都的街道,也覆盖了西南的隐患。可雪会融化,隐患不会 —— 粮赈的风波、盐价的暴涨、财政的脆弱,都在预示着,大周的江山,还远未到安稳的时候。陈琅望着窗外的雪景,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必须尽快解决财政困局,否则,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