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阳苴咩城逐户战,五华楼火誓不臣(1/2)
显德十年腊月,龙尾关轰然洞开,杨盛亲率五千羽林卫的玄色战旗如乌云压城。铁甲碰撞声混着马蹄踏碎残雪的脆响,像死神擂响的战鼓。当先锋营的陌刀队劈开城门的刹那,凄厉的号角撕破长空,阳苴咩城的街巷瞬间被沸腾的杀意填满。血污开始漫过青石板时,残雪已被浸染成暗红,像泼在地上的劣质朱砂。
杨盛拄着断成两截的马槊,玄甲上的箭孔密密麻麻,最深处还嵌着半片青铜矛头 —— 方才破城时,大理兵的梭镖几乎刺穿他的肩胛。城门洞下,周军士兵的尸体摞成半人高,有的还保持着挥刀的姿势,手指死死攥着敌军的发髻,血顺着甲缝滴在冻硬的地上,结成细碎的冰碴。
“将军!西市巷口还在打!” 亲卫踉跄着跑来,脸上溅满黑血,“大理人把民宅改成了堡垒,门后藏着滚石,窗台上全是弩箭!” 杨盛抹了把脸上的血污,望向巷弄深处 —— 那里传来陶罐碎裂的脆响,紧接着是士兵的惨叫,随后便是孩童的哭喊声与妇人的怒骂声。大理军早已不是单纯的士兵,而是举城皆兵,连垂髫小儿都握着磨尖的竹片,藏在门后等着偷袭。
他挥刀劈开一扇虚掩的木门,迎面就被滚烫的沸水泼中手臂。老妇举着烧红的铁钳扑来,嘴里喊着 “杀尽周狗”,杨盛侧身避开,却见灶台后窜出个十三四岁的少年,匕首直刺他的小腹。亲卫及时用盾牌挡住,少年却一头撞向盾牌,额头流血仍嘶吼着 “不臣周”。杨盛的刀停在半空,看着少年眼中的恨意,突然想起自己在代州长大的幼子 —— 若战火烧到家乡,孩子会不会也像这样,握着武器反抗?
“将军!别愣着!” 身后传来惨叫,一名周军士兵被妇人用剪刀刺中咽喉,倒在粮缸边,鲜血染红了缸里的糙米。杨盛猛地回神,挥刀斩断老妇的铁钳,却没下杀手:“把他们绑起来,别伤妇孺!” 可战场早已乱作一团,大理百姓抱着 “宁死不臣” 的念头,有的往周军身上泼火油,有的抱着炸药包冲向阵中,连白发苍苍的老者都握着拐杖,往士兵膝盖上砸去。
这场巷战一打就是三天三夜。阳苴咩城的每条街巷都成了屠宰场,青石板被血泡软,踩上去能听见 “咕叽” 的声响;民宅的木门全被砍碎,有的地方堆着尸体,高到挡住去路;井水被血染红,周军士兵渴得没办法,只能喝雪水混着血的浊液。杨盛的残部从最初的五千人,打到最后只剩一千一百七十人,每个人都带着伤,有的断了手指,有的瞎了一只眼,却没人后退 —— 他们知道,这座城破不了,西南战局就永远没法收尾。
第四日清晨,当周军终于逼近五华楼时,却见大理段氏王族站在楼前,身后堆着数十罐火药。段素顺穿着镶金的王袍,头发散乱,却依旧挺着脊梁:“周军休要再进!孤乃大理王,宁死不臣!” 他身边的王族子弟,有的握着佩剑,有的抱着族谱,眼中没有惧色,只有决绝。
杨盛勒住马,看着五华楼前的火光 —— 段素顺已点燃了火药引线,火星顺着引线爬向药罐,发出 “滋滋” 的声响。“殿下!降了吧!百姓已经够苦了!” 杨盛喊道,声音沙哑。段素顺却冷笑一声,突然举起佩剑,对着天空高呼:“大理子民听着!孤今日自焚于此,誓不臣周!百年之后,若有子孙能复我大理,必诛尽周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