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麟儿诞世添喜气 中枢制衡钳赵氏(2/2)
九月初五,同州赵匡胤的府邸内,他正看着手中的奏疏,脸色阴沉。奏疏上写着 “同州兵战力薄弱,恳请赴关中练兵,以增强防务”,这是他精心策划的借口 —— 实则想借练兵之名,吞并关中部分兵力,扩充自己的势力。可他等了三日,等来的却是王朴驳回的旨意。
“王朴!你敢驳回我的奏请!” 赵匡胤将奏书摔在地上,怒吼道。旨意上 “关中归张永德管辖,同州兵异动恐引发蜀地猜忌” 的理由,让他无可辩驳。他知道,王朴这是故意断他扩军的路,可偏偏挑不出任何错处。
同一时间,汴京的禁军大营内,符彦卿正对着部署图,调整兵力布局。他指着京郊大营的位置,对女婿李筠说:“石守信、高怀德原统领的禁军精锐,明日起全部调往京郊大营,由你接管。记住,没有我的命令,任何人不得擅自调动一兵一卒。”
李筠躬身应道:“岳父放心,我定看好这批兵力,不让赵氏心腹有可乘之机。” 符彦卿又下令,增派三百名巡逻队,日夜守在石守信、高怀德的府邸外,“密切监视他们的动向,若发现有人串联,立刻禀报!”
巡逻队刚部署完毕,就撞见高怀德的亲信试图翻墙外出。“站住!深夜外出,有何目的?” 巡逻队士兵上前拦住,将亲信押回府邸。高怀德得知后,虽气得咬牙,却也不敢反抗 —— 符彦卿手握禁军指挥权,他若敢闹事,只会落得和石守信一样被软禁的下场。
赵匡胤在同州得知兵力调动的消息,心中更怒,又生一计。他派心腹前往汴京三司,申请 “为同州增拨三万两军饷,用于改善士兵装备”。可这一请求,又被陈琅驳回。
“同州非前线,军饷按常规标准发放即可,三万两白银数额过大,恐造成冗费。” 陈琅在奏疏中写道,还特意注明 “各地军饷需严格按战事优先级分配,南疆、蜀地战事吃紧,军饷应优先保障前线”。这一番话,既堵住了赵匡胤的嘴,又向三司强调了军饷分配的原则,彻底断了他从经济上扩军的可能。
短短十日,赵匡胤的三项请求全被驳回。他坐在同州府邸的书房内,看着汴京送来的消息,气得砸碎了案上的茶杯。“王朴、符彦卿、陈琅!你们三个联手针对我,此仇必报!” 他对着心腹怒吼,眼中满是狠厉。
心腹劝道:“点检,现在汴京形势对咱们不利,不如先忍一时,等陛下病情再重些,咱们再趁机发难。” 赵匡胤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怒火。他知道,现在硬碰硬只会吃亏,只能暂时妥协。
九月初十,汴京收到赵匡胤的 “谢罪奏疏”。奏疏中,他自称 “臣思虑不周,误提练兵、增饷之请,愿守同州,戴罪立功,以赎过错”。柴荣躺在病榻上,看着奏疏,轻轻叹了口气,对王朴说:“赵匡胤这是表面服软,实则心怀不满,你们还要多加防备。”
王朴点头:“陛下放心,臣与符将军、陈大人已形成制衡,赵匡胤翻不起大浪。” 此时的陈琅,刚从陈府赶回皇商司,脸上还带着初为人父的喜悦,可一想到赵匡胤的威胁,眼神又变得坚定。他知道,这场中枢制衡的博弈,还远未结束,只有牢牢守住财权,才能为大周的稳定,多添一份保障。
九月的风,带着桂花的香气,也带着权谋的暗流,吹拂着汴京的每一个角落。陈府的婴儿啼哭与皇宫的议事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既有温情又有紧张的画面。而远在同州的赵匡胤,正暗中召集心腹,加快积蓄力量,一场更大的风暴,已在悄然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