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五溪归心定荆楚 复盘治道启新程(1/2)
显德七年春的荆南,杨柳已抽新绿,巡抚司衙署前的广场上,挤满了身着蛮服的飞山蛮人。潘金盛率领七洞蛮酋,捧着用桦树皮装订的 “蛮地户籍册”,一步步走向陈琅 —— 册上用炭笔工整记录着五溪三万余户蛮民的姓名、村寨与耕地,每一页都盖着各洞的图腾印,是飞山蛮 “永归大周” 的郑重承诺。
“臣潘金盛,率五溪七洞蛮民,叩见大周皇商司总掌事!” 潘金盛单膝跪地,将户籍册高举过头顶,声音里满是恭敬,“五溪蛮民愿归降大周,永为藩属,绝不再与中原为敌!”
陈琅上前,亲手扶起他,接过户籍册。册页粗糙却厚重,带着山林的气息,仿佛承载着五溪蛮民世代的期盼。“潘首领不必多礼。” 他转身示意,石娃捧着一个锦盒上前,打开后,一枚黄金铸就的 “蛮酋印” 映入眼帘 —— 印面刻着 “五溪都统领” 五个篆字,边缘装饰着飞山蛮的图腾纹样。
“陛下有旨,封你为五溪都统领,统管七洞蛮部。” 陈琅将蛮酋印交到潘金盛手中,“这枚印,是大周对五溪的信任,也是你守护蛮民的责任。” 他顿了顿,高声宣布兑现三项承诺:“其一,互市增设至五处,覆盖七洞;其二,江南调运两万石粮种,免费分给蛮民;其三,选二十名蛮人少年赴汴京,入‘大周蛮学’求学,学费、生活费全由皇商司承担!”
蛮酋们爆发出欢呼声,蛮民们挥舞着手中的草药、木材,朝着汴京的方向磕头。潘金盛握着蛮酋印,泪水顺着脸颊流下 —— 他从未想过,与中原的冲突,最终会以这样和平的方式收场,五溪蛮民终于不用再担心战火与饥饿。
仪式结束后,陈琅在巡抚司的书房里,开始撰写《五溪治蛮策》。案上摊着护榷军的伤亡报表、皇商司的物资损耗账册,还有他在飞山寨做人质时记录的蛮俗笔记。笔尖划过纸张,他写下第一个 “认知误区”:“此前误以为‘一统’便是‘同质化’,将江南的稻种、盐铺模式硬套五溪,却不知蛮地缺水、蛮民重信仰,最终酿成大祸。”
他想起李谦的冒进、边镐的重伤,还有十二名殉职的皇商司文吏,笔尖不由得顿了顿。“治蛮先尊俗,结盟先立信。” 这是他写下的核心原则,“蛮夷重利更重尊严,铁器、粮种是利,承认山地主权、尊重神树信仰是尊严,二者缺一不可。”
最后,他在 “长效机制” 中写道:“互市是生计,让蛮民有获得感;人才交流是纽带,让蛮民认同中原文化。唯有‘利’与‘心’双管齐下,才能实现边疆永定。” 写完时,窗外已月上中天,他看着账册上 “亡 12 人、护榷军折损两千人、失粮盐八万石、耗银十万两” 的数字,心中满是感慨 —— 这场代价惨重的教训,终于换来了治理边疆的正确路径。
半月后,陈琅押解着杨兴联络的南唐残部,赴汴京复命。紫宸殿内,柴荣看着《五溪治蛮策》,又看了看陈琅呈上的户籍册,笑着说:“你在五溪的所作所为,比打赢十场仗更可贵。朕升你为荆楚经略使,兼管皇商司边疆互市事务,往后岭南、巴蜀的蛮夷治理,还要靠你多费心。”
陈琅躬身谢恩:“臣定不负陛下所托,将五溪的经验,用在更多边疆之地。”
退朝后,赵匡胤在宫门外拦住赵普,脸色阴沉:“陈琅损兵折将,却还升官,陛下是不是太偏袒他了?” 他想起自己在凤翔练兵的辛苦,再看陈琅凭借五溪之功权势日盛,心中满是不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