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物资与暖光(2/2)
“到了,给你。” 沈浩把笔记本递过去,看着她迫不及待翻开的样子,嘴角忍不住上扬。晓雅翻到语文素材那页,手指在 “疫情中的温暖事例” 那栏划过,突然抬头,声音里带着雀跃:“沈浩哥,你看!晴晴姐把咱们书店电话答疑的事写进去了,还标了‘可以当作文论据,真实感人’!” 她指着其中一段,“还有这个,她说我上次写的《疫情里的光》可以加街坊互相帮衬的例子,比如张大爷帮咱们贴答疑纸条,李婶给咱们送咸菜,这样结尾升华更自然!”
沈浩凑过去看,笔记本上的字迹工工整整,重点部分用红笔标了波浪线,旁边还画了小小的星星。翻到生物部分,苏晴还贴了张自己画的实验装置图 —— 是 “探究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 实验,标注着 “2002 年真题改编,沈浩重点练步骤,注意显微镜使用细节”,图旁边还画了个小笑脸,写着 “你肯定能学会”。他想起苏晴在北京的实验室里,忙完标本整理还要熬夜画实验图、整理素材,心里满是感激 —— 这份跨越千里的支持,比任何教辅资料都更有力量。
“中午咱们一起用晴晴姐的笔记复习吧?” 晓雅合上笔记本,眼里满是期待,手指还捏着那页作文素材,“我帮你整理生物实验的步骤,用彩笔标重点,你帮我看看作文开头怎么写更吸引人,好不好?”
“好啊。” 沈浩点头,看着窗外渐渐散去的雾,阳光透过窗棂落在笔记上,未名湖的剪影泛着光,“等会儿我把小米粥给我爸妈送回去,再拿点我妈腌的萝卜干过来,咱们中午就在我家吃饭,一起琢磨晴晴的笔记,有不懂的记下来,晚上问她。”
中午的沈家客厅,阳光洒在餐桌上,摆着两碗小米粥、一盘萝卜干,还有林母带来的红糖馒头 —— 蒸得胖乎乎的,咬一口甜丝丝的,满是麦香。李秀莲把粥盛给林母,笑着说:“你这粥熬得真好,比我熬的还黏糊,沈浩爸早上还说想喝小米粥呢,正好你送来了。” 沈建国坐在旁边,手里拿着卷绝缘胶带,是他五金店要用的,刚从库房找出来,笑着补充:“刚才张大爷还来问我要胶带,说要帮街坊们加固门口的消毒区,疫情期间大家互相帮衬,日子就好过。”
晓雅咬着红糖馒头,突然说:“妈昨天跟我说,等疫情过去了,要做顿大餐,请沈浩哥一家来吃饭,还要给晴晴姐寄咱们家做的桂花糕,晴晴姐上次说喜欢吃甜的。” 她放下馒头,拿起苏晴的笔记本,眼神格外坚定,“等我考上京华大学的中文系,一定要好好谢谢晴晴姐,陪她逛遍京华大学的图书馆,陪她去未名湖划船,就像她之前跟我说的那样,还要跟她一起去北京的旧书店,帮我爸找稀缺的教辅资料。”
沈浩看着她认真的样子,心里满是触动。他想起前世自己独自在大城市打拼时,连个一起分享馒头的人都没有,更别说这样有人记挂、有人支持的日子。现在有晓雅一起拼高考,有苏晴远程帮着补薄弱项,有两家人互相帮衬,连疫情下的日子,都像裹了糖的馒头,甜得让人有底气。“会的,” 他轻声说,“等咱们考上京华大学,一起在北京谢谢晴晴姐,一起去未名湖,一起帮林叔找教辅,咱们的约定一个都不会少。”
下午的复习时光,安静而温馨。沈浩帮晓雅梳理作文素材,把苏晴标注的 “书店答疑”“街坊互助” 事例拆成 “开头引题 — 中间论据 — 结尾升华” 的结构,用不同颜色的笔标出来,让她更容易记;晓雅则帮沈浩整理生物实验步骤,用彩笔在纸上画实验装置图,比课本上的更清晰,还在旁边写了 “苏晴姐说这里要注意显微镜倍数” 的小备注。遇到不懂的地方,他们就记在便签上,贴在笔记本旁边,等着晚上视频时问苏晴。
傍晚时分,沈浩送晓雅回家,路过杂货店时,老板喊住他:“沈浩,这是张大爷托我给你的口罩,他说谢谢你上次帮他带的降压药,知道你们复习辛苦,让你和晓雅多注意防护。” 沈浩接过口罩,心里满是暖意 —— 苏晴寄来的物资像一颗种子,在胡同里开出了互助的花,你帮我带药,我帮你贴消毒纸条,日子虽然难,却满是人情味。
走到晓雅家楼下时,林母正站在门口等他们,手里拿着个布包,里面是刚蒸好的红糖馒头:“这是给你爸妈留的,晓雅说你爱吃甜的,我特意多放了点红糖,让你妈热一热就能吃。” 她把布包递给沈浩,又补充道,“你叔整理了份最新的高考政策解读,明天让晓雅带给你,是他托教育局的老同事要的,里面标了中文系和生物系的扩招名额,你们看看心里有底。”
沈浩接过布包,馒头的温度透过布包传过来,暖得像揣了个小太阳。他看着林母慈祥的笑容,看着晓雅挥手时辫子上晃悠的小熊发卡。夜深了,沈浩坐在书桌前,翻着苏晴的冲刺笔记。笔记本的最后一页,贴着张苏晴在未名湖边拍的照片,背面写着:“等你们来,一起看樱花,一起逛书店。” 他拿起笔,在照片旁边写下:“疫情会过去,我们会到北京,会一起实现所有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