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重回黄金年代 > 第81章 海报摊前的默契

第81章 海报摊前的默契(2/2)

目录

苏晴也补充:“还有一种‘假设法’,假设全是鸡,那么脚有 35x2=70 只,比实际少 94-70=24 只,每把一只鸡换成兔,脚就多 2 只,所以兔有 24÷2=12 只?不对,怎么跟晓雅算的不一样?” 沈浩赶紧拿出计算器(妈妈给的旧计算器,用来算生意账的):“晴姐,你算错了,94-70=24,24÷2=12?不对,晓雅算的是 9 只,哪里错了?” 三人围着草稿纸讨论,一会儿画图,一会儿计算,直到晓雅发现苏晴把 “兔的脚数” 算成了 3 只,才终于统一答案,引得三人都笑起来 —— 学习的乐趣,比讨论生意更让人踏实。

下午 4 点,复习终于结束,三人坐在小卖部的柜台后,才重新讨论海报销售方案。苏晴从书包里掏出个空白的硬壳同学录,封面印着卡通小熊:“我昨天在文具店看见这个,卖 10 元一本,咱们可以搞‘买两张海报送满 10 元减 2 元的同学录优惠券’,这样既能让同学多买海报,还能为下次进同学录铺垫,一举两得。” 她顿了顿,又补充,“但优惠券得在放学后写,不能占用复习时间,我可以每天晚上写完作业后,用彩笔写 10 张,第二天带来。”

沈浩立刻拿出小本子,在上面画优惠券的样式:“优惠券要印上‘仅限沈浩小卖部使用’‘有效期一个月’,还要留个小格子让顾客签名,这样能知道哪些同学想要同学录,下次进货更有针对性。另外,咱们再定个规矩:每天早上 6 点半前把海报摊摆好,7 点准时回家吃早饭,7 点半必须到校早读,绝不迟到;下午 5 点放学后,先在教室写半小时作业,5 点 40 分再去摆摊,6 点前必须收摊,回家继续写作业,晚自习前要把当天的功课全部完成。”

周一早上 6 点,天刚蒙蒙亮,胡同里还静悄悄的,只有扫街大爷的扫帚声。沈浩已经和苏晴在小卖部整理海报了,苏晴负责把热门款摆在小木桌最上层,还特意拿出一张刘德华的海报,用透明胶带固定在木板上当样品;沈浩则在旁边挂起一块小木板,上面用红笔写着 “正版海报,课余售卖,不耽误上学”—— 这是特意写给街坊看的,怕大家觉得他们 “不务正业,耽误学习”。

7 点整,两人准时收摊,把海报放进帆布包,背着书包往学校跑。路过胡同口时,正好碰见抱着英语课本的晓雅,她嘴里还念念有词:“apple, banana, e……” 看见沈浩和苏晴,她赶紧停下:“昨天的数学错题我又改了一遍,早读课咱们互相抽查单词吧?我总记不住‘toato’的复数形式。” 沈浩笑着点头:“是 toatoes,后面加 es,我教你个办法,‘西红柿和土豆(potato),复数加 es’,这样就不会忘了。” 三人边聊边往学校走,书包上的挂件随着脚步轻轻摇晃,像在为他们的默契伴奏。

上午的课过得很扎实,语文老师讲《春》,让大家仿写段落,沈浩写的 “胡同里的春” 还被当成范文读;数学老师讲 “利润应用题”,沈浩听得格外认真,他在草稿纸边缘算 “500 张海报,每张成本 2 元,售价 5 元,笔记本赠品成本 0.5 元,实际利润率(5-2-0.5)÷2x100%=125%”,既跟上了课堂节奏,又理清了生意账,老灵魂的 “学以致用” 思维,让他比其他同学更容易理解知识点。

课间休息时,晓雅拿着个小本子,在教室里转悠:“你们更喜欢王菲的蓝色背景款,还是白色连衣裙款?下次进货我让沈浩多进点。” 但只要上课铃一响,她立刻收起本子,拿出课本坐好,连笔都提前握在手里,生怕耽误听课。

下午 5 点,放学铃刚响,三人先在教室把当天的作业写了一半 —— 数学卷子的基础题、英语单词默写,难的应用题和阅读理解留到晚上回家攻克。5 点 40 分,他们推着小木桌到胡同口摆摊,晓雅负责吆喝,却特意压低声音,怕吵到街坊:“正版海报,5 元一张,买两张送同学录优惠券,咱们 6 点前收摊,不耽误回家写作业!”

路过的张婶带着孙子小宇过来,小宇指着刘德华的海报,拉着张婶的衣角:“奶奶,我要这个!我们班同学都有。” 张婶笑着掏钱:“给我拿一张刘德华的,再拿一张王菲的,我女儿也喜欢。” 晓雅赶紧递过海报,还送了一张优惠券:“张婶,这优惠券下次买同学录能减 2 元,特别划算。” 张婶接过优惠券,笑着说:“你们这几个孩子,做生意还惦记着功课,比我家小子强多了,他放学就知道玩。”

沈浩和苏晴在摊前忙活着,手里都攥着记作业的小本子。沈浩边递海报边跟顾客说:“您快选,我们 6 点得收摊写作业,晚了就赶不上晚自习前的复习了。” 有个同学纠结选刘德华还是王菲,沈浩还帮着推荐:“刘德华的这款卖得最好,班里已经有 15 个同学买了;王菲的这款更秀气,女生大多选这个。” 苏晴记账时,特意把每笔销售时间、顾客需求都标清楚,比如 “5:45,李阳,刘德华 1 张,要优惠券;5:50,张萌萌,王菲 1 张,问同学录什么时候到”,方便回家后快速核对,不占用太多学习时间。

傍晚 6 点整,不管海报还剩多少,三人准时收摊。沈浩负责把海报卷好放进帆布包,苏晴负责收优惠券和账本,晓雅负责把小木桌推回小卖部,分工明确,动作麻利。回到家,沈浩先花 1 小时写完剩下的物理练习题,才拿出海报账本核对;苏晴则在完成作业后,帮沈浩整理第二天要带的学习笔记,把重点知识点用彩笔标出来,还顺便把海报优惠方案写在笔记扉页 —— 这样课间就能快速讨论,不用占用放学后的时间。

周末的安排更有条理:周六上午 9 点到 11 点摆摊,沈浩负责收钱、推荐海报,苏晴负责记账、发优惠券,晓雅负责吆喝、跟顾客沟通需求;下午 2 点到 4 点,三人在晓雅家集体复习,晓雅妈妈还会切好水果端过来,叮嘱他们 “学半小时歇 10 分钟,别累着眼睛”;4 点后,他们一起整理海报库存,把卖空的款式记下来,方便下次进货;周日上午用来查漏补缺,沈浩帮晓雅补数学,苏晴帮沈浩整理英语语法,下午则留半天自由时间,偶尔去市里补货,也会提前把作业完成,绝不拖沓。

三天下来,500 张海报顺利售罄,总收入 2450 元,扣除 1000 元成本和 25 元笔记本赠品费用,净赚 1425 元,比沈浩最初预估的还多 25 元。周一早读课上,李老师拿着作业登记本,在班里表扬:“沈浩、苏晴、林晓雅最近作业完成得很及时,错题改得也认真,尤其是沈浩,数学应用题进步特别明显,大家可以多跟他们学习时间管理。”

他偷偷看了眼旁边的苏晴和前桌的晓雅,苏晴正在认真背英语单词,晓雅则在整理数学笔记,三人虽然没说话,却有着说不出的默契 —— 他们首先是要一起考高中的学生,其次才是互相搭手的 “小生意人”。

放学后,三人坐在小卖部的柜台后,先拿出作业互相检查,沈浩帮晓雅改了道数学错题,晓雅帮苏晴纠正了英语发音,苏晴则帮沈浩补充了语文笔记的重点,确认所有功课都没问题了,才开始讨论下次进同学录的事。晓雅翻着学习笔记,上面记着班里同学的需求:“有 45 个同学想要卡通封面的,20 个想要简约款的,5 个想要带锁的,咱们下次可以多进点卡通款,肯定卖得好。”

苏晴在旁边补充:“但得等期中考试后再进,还有两周就要考试了,最近复习紧,咱们周末还是先专注备考,把知识点吃透了再说生意的事。” 沈浩点头,从书包里掏出小本子,把同学录进货计划写在最后一页,前面几页全是数学公式、英语单词和语文重点 —— 这才是他们这个年纪该有的样子:书包里装着课本和作业,心里揣着对未来的约定,课余时间的小生意,不过是青春里一段温暖又踏实的插曲。

夕阳透过窗户照在三人的作业本上,铅笔划过纸页的沙沙声,偶尔讨论学习的小声交谈,混在一起,比任何生意账本都更让人安心。沈浩知道,不管是现在卖海报,还是以后进同学录,都永远要放在 “好好学习” 的后面 。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