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重回黄金年代 > 第63章 晨雾里的拉勾

第63章 晨雾里的拉勾(2/2)

目录

这话果然让晓雅眼睛亮了亮,她掏出钢笔,在表格中见!” 写完把笔记本递过来,脸颊红扑扑的:“咱们都签字,以后我要是语文偷懒,你就罚我多写一篇短文;你要是数学不用心,我就罚你重新画线段图!” 沈浩接过钢笔,在 “沈浩” 后面画了个咧嘴笑的小人,心里却在想:这 “惩罚” 正中下怀,天天能一起做题,比什么都好。

接下来的十几天,每天清晨,县一中的老槐树下都能看见他们的身影。沈浩教语文时,总能精准戳中晓雅的痛点 —— 讲阅读理解,就拿公告栏的招生信息当例子,“你看‘录取 32 人’这句话,前面说‘录取严格’,后面说‘需努力’,这就是过渡句,找中心句要盯这类句子”;改作文,就把她写的 “我很开心” 改成 “豆浆的甜味裹着晨雾,比吃糖还甜”,让她慢慢学会 “用细节代替感受”。

而轮到晓雅教数学时,沈浩总能 “恰到好处” 地犯错 —— 讲相遇问题,故意把 “速度和” 算成 “速度差”;画线段图,偶尔把 “时间” 标在 “路程” 旁边。每次晓雅耐心指出错误,他都装作 “恍然大悟” 的样子:“原来如此!我怎么没想到要先标方向?” 看着晓雅因为 “教会他” 而露出的笑容,沈浩觉得这 “装傻” 太值了 —— 她不用再因为 “只被帮助” 而尴尬,反而能在教数学时找到自信,两人的距离也越来越近。

有次晓雅用小卖部的货箱举例:“妈妈搬 10 箱干脆面,每次搬 2 箱,要搬几次?这就是‘归一问题’,跟行程问题的‘先算单位量’一样。” 沈浩故意挠着头说:“用货箱举例我就懂了!早知道我该带你去小卖部看我妈搬货。” 这话让晓雅笑出了声,还主动说:“周末我去帮阿姨理货,顺便教你算‘进货成本’,比课本上的例子有意思。”

中午回家,沈浩会趁着小卖部没客人,躲在里屋 “偷偷用功” —— 不是学数学,而是整理给晓雅的语文素材。他从班主任那儿借了 1994 年语文真题,把作文题拆成 “校园”“邻里”“自然” 三类,每个类别都配好 “晓雅专属素材”:“写邻里,就用‘晓雅妈妈送的茶叶蛋’;写自然,就用‘老槐树的叶子落在作文本上’。” 还把阅读理解答题技巧编成口诀,怕她记不住,特意写在彩色便签上,贴在她的语文练习册里。

李秀莲看他总在里屋写满字的草稿纸,偶尔会端杯凉白开进去,看见他笔记本上贴的槐树叶标本(用来帮晓雅记写景素材),笑着揉了揉他的头发:“咱们小浩真是上心,连树叶都能当教具了。” 沈浩挠了挠头,把草稿纸叠好 —— 里面夹着晓雅教他数学时画的线段图,每一张他都小心收好。“晓雅怕语文空泛,用这些具体的东西当例子,她更容易懂。” 这话没说谎,只是没说后半句:用她教数学当借口,才能天天跟她待在一起。

8 月的最后一天,两人像往常一样去县一中复习。沈浩掏出刚算好的复习成果表,眼里闪着光:“你看,这十几天,你语文模拟考从 72 分提到 78 分,作文从 60 分提到 75 分,阅读理解错题少了一半!” 其实他早就算出,按这个进度,晓雅期末肯定能超 80 分。

晓雅也掏出数学练习册,指着沈浩的错题本笑:“你数学也进步了!行程问题从错 5 道变成错 2 道,线段图也画得越来越对了!” 沈浩看着她手里的练习册 —— 那上面的错题越来越少,都是她耐心讲解的功劳,心里暖烘烘的。

夕阳慢慢落到教学楼后面,把天空染成了橘红色,老槐树的影子拉得很长,裹着石桌上的语文练习册和数学错题本。两人收拾好东西往校门口走,林晓雅突然停下脚步,从书包里掏出个小玩意儿 —— 是个用彩绳编的小太阳,黄色的绳绕着红色的芯,边缘还系着个银色的小铃铛。“这个给你,” 她把小太阳递过去,“我妈教我编的,说像早上的太阳,祝咱们明年语文数学都达标,一起考上一中。以后你做数学题,看见它就能想起我教你的技巧啦!”

沈浩接过小太阳,铃铛轻轻响了一声 —— 这声音比前世听过的任何音乐都好听。他把小太阳挂在书包拉链上,笑着说:“我一定天天带着,等咱们考上一中,就把它挂在新书包上。以后不管是语文还是数学,咱们都一起学。” 心里却在想:老灵魂的这点 “小心机”,全是为了留住眼前的时光 —— 有她一起改作文、一起算数学题的清晨,比任何成功都珍贵。

两人并肩走在回家的路上,胡同里的路灯慢慢亮了起来,“小浩小卖部” 的红招牌在灯光下格外显眼。沈浩看着身边的林晓雅, 他故意示弱学数学,不是欺骗,而是用最温柔的方式守护她的骄傲;帮她补语文,是想让她有底气站在自己身边。这个暑假的晨雾、老槐树、笔记本上的约定,都是他为两人的未来埋下的种子,只等明年夏天,一起在县一中的校园里发芽。

晚上关店后,沈浩把书包上的小太阳取下来,小心地放在抽屉里,跟晓雅送的笔记本、水浒卡册,还有那叠写满数学题的草稿纸放在一起。他翻开笔记本,看着上面晓雅教他数学时写的公式,还有自己帮她整理的语文素材,忍不住笑了 —— 原来最好的陪伴,不是单方面的付出,而是用对方舒服的方式,一起朝着同一个目标走。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