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年的家底(2/2)
“那有啥说的,随时叫我。” 李建军接过电子表,又聊了几句进货的事,才骑着摩托车走了。
接下来的两天,全家都在忙着搬货、收拾铺子。张婶和林晓雅的妈妈也来帮忙:张婶帮着缝货签,把 “电子表八块”“洗衣粉八毛” 的字样写在硬纸板上;林母则帮着擦旧桌子,把桌子擦得干干净净,方便摆货;李建军带了两个伙计,帮着把货搬到铺子里,还帮着把电子表、肥皂分门别类放在桌子上。沈浩跟着林晓雅,在铺子里跑来跑去,帮着递货签、拿抹布,偶尔还会把掉在地上的肥皂捡起来,放回桌子上。
“小浩,帮阿姨把这个‘洗衣粉’的货签放在桌子上。” 张婶拿着写好的货签,指着中间的旧桌子,“放在这里显眼,顾客一进来就能看到。”
沈浩踮着脚,把货签放得整整齐齐,又指了指旁边的肥皂,嘴里念叨着 “肥皂、近”—— 他记得洗衣粉和肥皂是常用货,得摆得近点,方便顾客一起买。张婶笑着点头:“咱小浩还懂做生意呢,没错,就这么摆。”
林晓雅站在旁边,手里拿着块水果糖,塞到沈浩嘴里:“甜、有力气。” 她又指了指铺子门口,“开业、我、来、买糖。”
沈浩含着糖,甜丝丝的味道从舌尖漫到心里,他用力点头,嘴里含糊地说 “好、来”。
1987 年 12 月 28 日,铺子正式开业。沈建国一早就把块红布幌子挂了起来,上面用黄油漆写着 “日用百货” 四个大字,在阳光下格外显眼;五十平米的铺子里,旧桌子摆得整整齐齐:最外层的桌子上放着电子表、蛤蟆镜这些时髦货,中间的桌子上摆着洗衣粉、肥皂、酱油醋,最里层的桌子上放着搪瓷盆、塑料桶这些大件,连货签都插得规规矩矩,比供销社的杂乱摊位清爽多了。
开业第一天,邻居们都来捧场。张婶买了两袋洗衣粉,还拉着买菜的老姐妹来逛:“这铺子宽敞,货也全,比供销社好挑多了。” 林母买了块肥皂,特意多给了五毛钱,说 “给小浩买糖吃”;李建军骑着摩托车来,买了块蛤蟆镜,还帮着招呼顾客:“这是深圳来的货,走时准,比供销社便宜两块钱!”
沈浩坐在铺子角落的小凳子上,手里拿着个小算盘,帮着母亲算账。有顾客买一块电子表(八块)和一袋洗衣粉(八毛),他扒拉着算珠,慢慢算出 “八块八”,虽然慢,却没算错过。
“这孩子才两岁多吧?就会算账了?” 一个穿着碎花棉袄的阿姨惊讶地看着沈浩,又拿起块肥皂,“那再给我加块肥皂,多少钱?”
“九块六!” 沈浩抬起头,小脸上满是认真,把算珠拨得 “啪啪” 响。
阿姨笑着付了钱:“你这铺子教孩子,以后肯定能成大气候!我以后买东西就来你家,比供销社热闹多了。”
一整天下来,铺子卖了一百六十五块钱,除去本钱,净赚五十七块 —— 这是五十平米铺子的第一笔利润,比沈建国在仓库干三天赚的还多。收摊时,沈建国拿着钱,手指都在微微颤抖:“五十平米的铺子没租错!要是还租三平米的小摊位,今天最多卖一半货。”
李秀莲把钱放进铁盒子里,又给沈浩和林晓雅各买了根冰棍:“以后咱好好干,等开春了,再进点布料、童装,把五十平米的铺子摆满,让顾客来了就不想走。”
沈浩舔着冰棍,看着铺子里亮着的灯泡,心里满是踏实。他知道,1987 年的五千多块家底、五十平米的铺子,是家里用眼光和勇气换来的;而这家铺子的开业,不是终点,是全家走向富裕的起点。
夜里,沈浩躺在床上,听着父母在隔壁商量明年的计划 —— 开春进春耕用的塑料薄膜,夏天进冰棍和汽水,秋天进水果和月饼,冬天进年货和新衣服,把五十平米的铺子利用到极致。他抱着林晓雅送的布偶,慢慢进入梦乡。梦里,他看到铺子里挤满了顾客,沈建国在给人拿电子表,李秀莲在收银,林晓雅和从乡下回来的苏晴,正帮着整理货签,笑声飘出铺子,落在满是雪的胡同里,暖得像春天。
这一世,属于沈家的 “黄金年代”,才刚刚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