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不可避免地一件事(2/2)
王振山知道关键来了,他声音压得更低,语速却加快了:“我们也知道,李特是在美国长大的,习惯和观念都不同。更别提他背后还有复杂的商业合同和个人品牌。传统的征召模式,一套管理条例,用在他身上,不合适,也行不通。”
“所以呢?”李建国终于开口。
“所以,我们希望能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王振山目光坦诚,“我们了解到,李教授在国内学术界人脉广阔,尤其和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关系密切。有些话,通过非正式的渠道,往往比正式文件更好沟通。”
李建国眼神微动。他明白对方指的是什么。他那位早年留学苏联、后来在机密部门工作了大半辈子、如今虽已退休但在某些领域依然说话极有分量的“师兄”;还有他父亲,那位在动荡年代保护过不少学术火种、被许多如今已是各方大佬的人物尊称为“老师”的老教育家……这些才是他真正“奇奇怪怪的人脉”。
王振山这话,既是点明他们了解李建国的底牌,也是一种隐晦的承诺——我们愿意在这个层面,用灵活的方式解决问题,而不是用行政命令压人。
“王局请继续。”李建国不动声色。
“我们的想法是,特事特办。”王振山一字一句地说道,“李特可以以‘特邀球员’的身份加入国家队,备战和参加京城奥运会。我们承诺,第一,尊重他的训练习惯和团队,可以带不超过两名他指定的私人训练师并入我们的保障体系;第二,保证他在国家队期间的商业权益不受影响,已有的代言和活动,只要不与国家队集体商务活动严重冲突,我们一律开绿灯;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奥运之后,去留自由,我们绝不搞‘秋后算账’,也绝不会在非大赛年随意征召他,影响他的NbA赛季。”
这条件,可以说优厚得超出了李建国的预料。几乎完全保留了李特的自主权,篮协方面做出了极大的让步。
“代价呢?”李建国问。天上不会掉馅饼。
“代价就是,他需要全力以赴,帮助男篮在奥运会上取得历史性突破。这是政治任务,也是全国人民期望。”王振山语气沉重,“我们需要他的能力,更需要他带来的那种……那种舍我其谁的冠军气质。男篮的小伙子们,需要这么一个主心骨。”
会议室里陷入了短暂的沉默。只有茶杯里升起的水汽,缓缓扭动着。
李建国缓缓放下茶杯,看着王振山:“王局,这些话,说完就完?”
王振山笑了,是一种“你懂的”的笑容:“李教授,有些东西,白纸黑字反而不好看,不灵活。您和我,今天在这里达成的共识,比任何文件都管用。我以我的职位和党性担保,只要我还在这个位置上,这些承诺就一定有效。即便我不在了,接任的人,也得认这个账!毕竟,这是为了奥运大局。”
他停顿了一下,补充道:“当然,必要的、不涉及核心条款的框架协议,我们可以走正规流程签署,给外界一个交代。”
李建国沉吟了片刻。对方确实展现了极大的诚意,也抓住了问题的核心——奥运高于一切。在这种大局下,许多固有的壁垒确实可以被暂时打破。
“我需要和小特沟通。”李建国最终说道。
“当然,这是必须的。”王振山松了口气,笑容重新回到脸上,“我们期待李特的答复。不过时间不等人,奥运备战周期已经开始了。”
送走王振山,李建国独自在会议室里坐了很久。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校园里的路灯次第亮起。
他拿出手机,摩挲着冰凉的机身,没有立刻拨号。这件事,远比处理儿子那些几千万美元的商业合同要复杂得多。这牵扯到国家意志、民族情绪、体制惯性以及个人命运的复杂博弈。
但他知道,对方拿出了足够的诚意,也划下了清晰的底线——服务奥运,创造历史。
风暴在无形中已被他那些“奇奇怪怪的人脉”和对方高层的务实态度化解了大半,剩下的,就看自己那个骄傲的儿子,如何抉择了。
这个决定,将可能改变李特未来很长一段人生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