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根基与远见(1/2)
北京的夏天,空气里弥漫着一种与印第安纳截然不同的燥热,那是混凝土、尾气和无数梦想蒸腾混合的味道。李特摆脱了大部分商业活动和媒体纠缠,在父亲一位老友的陪同下,驱车前往位于京郊的“启航篮球启蒙学院”。
车子驶离喧嚣的城区,周围的景色逐渐开阔。学院占了一片不小的地,崭新的场馆建筑与保留的几棵老槐树形成一种奇特的和谐。门口的石碑上,“启航”二字遒劲有力。
“规模不小啊,宋指导。”李特看着窗外,说道。
宋指导,也就是那位前国手,笑了笑,带着点自豪:“你母亲苏老师和你父亲投的心血,还有你打回来的那些‘经费’,总不能扔水里听响。我们这儿的定位,可不是光出打球机器的体校。”
走进主体训练馆,没有想象中的汗味熏天和教练的嘶吼。几个标准场地划分明确,不同年龄段的学员在不同的区域进行训练。让李特有些意外的是,训练内容并非全是运球、投篮。
在一个场边,一个戴着眼镜的年轻教练正在一群半大孩子面前,用战术板讲解基础的挡拆配合,强调着掩护角度和时机选择。另一块区域,几个身材高挑的少年在进行专项的脚步移动和防守滑步训练,动作要求一丝不苟。甚至还有一个角落,摆放着几台看起来像是简易生物力学分析仪的设备,有学员在上面进行定点投篮,旁边的技术人员记录着数据。
“看到没?”宋指导指着那个讲解战术的年轻教练,“那是北体毕业的高材生,理论扎实。我们要求教练不仅要会教动作,还要会讲原理,让学员明白‘为什么这么打’。”
他又指向那些设备:“李教授远程指导弄来的,分析发力模式,纠正细节。他说过,天赋很重要,但科学的训练方法能让天赋少走弯路,上限更高。”
李特点点头,他太熟悉他爹那套“系统优化”理论了。在这里,他看到的不只是篮球训练,更像是一个小型的、围绕篮球的人才实验室。
宋指导带着他穿过训练馆,来到一栋相对安静的教学楼。
“这里,是文化课教室,还有专业技能培训室。”他推开一间教室的门,里面坐着二十几个年纪稍大的学员,讲台上一位老师正在讲解篮球规则与国际篮联最新判例。“这是我们的裁判培养班,从三级裁判开始考。好的球员也得懂规则,未来优秀的裁判也是行业稀缺资源。”
隔壁教室,一位外语学院的老师正在给另一批学员上英语口语课,内容围绕着篮球术语、赛场交流以及简单的日常对话。
“语言关必须过,”宋指导解释,“以后无论是出国打球、交流,还是从事相关行业,不会英语寸步难行。我们甚至还打算开运动康复、体能训练师的入门课程。李特,一个健康的篮球生态,不是只有站在聚光灯下的球星,还需要幕后的裁判、训练师、翻译、数据分析师、经纪人…我们这个学院,目标就是成为这个生态的人才库,从根子上,慢慢培育土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