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砥柱中流与暗潮汹涌(2/2)
北方广袤的土地上,曹操与袁氏残余的战争进入了最惨烈的相持阶段。袁熙、袁尚在乌桓蹋顿的骑兵支持下,与曹操麾下的夏侯惇、张合、张辽等精锐在幽州大地上来回拉锯。蓟城几度易手,战场从燕山脚下蔓延到渤海之滨。双方伤亡惨重,粮草消耗巨大,谁都无力迅速击垮对方。这场战争如同一个巨大的泥潭,牢牢吸住了曹操的主力军团。
与此同时,“谛听营”从北方传回一个令人不安的消息:曹操的使者历经艰辛,已成功抵达辽东,并与公孙度达成了某种秘密协议。具体内容虽未可知,但辽东开始向曹操控制区输送战马、皮革等战略物资,甚至有传言称,公孙度可能派遣部分胡骑入关助战。此举若成,将极大增强曹操的机动作战能力,尤其可能对袁氏的乌桓盟友形成制衡。林羽闻报,眉头紧锁,下令加强对辽东方向的监控,并思索是否需提前与袁氏势力进行更深入的接触,以共抗此潜在威胁。
四、 弘农整军:周魏练兵与西顾之忧
弘农郡在周猛和魏延的镇抚下,已基本平定。周猛老成持重,主要负责郡内治安、恢复生产,并沿着黄河南岸构建烽燧预警体系,防备对岸的曹军可能的渡河偷袭。魏延则展现出其进攻型将领的特质,他不满足于守成,以弘农为基地,大力整训新附的降卒与郡国兵,将其与带来的荆州精锐混编,日夜操练山地攻坚与长途奔袭战术。他的目光,已投向了西边不远处的潼关——那个通往关中的咽喉要道。尽管目前潼关由夏侯渊重兵把守,易守难攻,但魏延坚信,只要时机成熟,他的刀锋必将劈开这座雄关。
徐庶作为军师,则致力于梳理弘农郡的行政体系,安抚地方大族,并利用地理之便,加强对关中地区的情报搜集。他发现,由于曹操主力被牵制在河北,关中地区守备相对空虚,且民生困苦,百姓对曹魏政权的不满情绪在滋长。这无疑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战略方向。
五、 荆襄腹地:人才荟萃与暗流考核
在相对安稳的荆州腹地,诸葛亮主持的内政建设与人才选拔进入了深化阶段。马良、伊籍等人举荐的陈震、冯习、张南、辅匡等一批年轻官员,在经过数月试用后,展现出不同的才能与品性。诸葛亮并未急于给予高位,而是将他们安置在郡县佐贰或军中司马等关键岗位进行历练和暗中考察。他需要甄别哪些是真正的栋梁之材,哪些或许只是夸夸其谈之辈。同时,通过与黄月英的“将作司”合作,新式的攻城器械、改良的农具开始小规模量产,准备逐步推广。荆州的战争潜力与治理效能,在看似平静的表面下,持续积累、提升。
春日的阳光温暖着洛阳城,但林羽站在高大的城楼上,感受到的却是四面八方涌来的压力与机遇。曹操在北方苦战,孙权在东方受困,自己虽据中枢之地,却如同在刀尖上舞蹈,一步踏错,便可能万劫不复。他深知,眼前的平衡极其脆弱,下一个打破局面的契机,或许就隐藏在某一份即将送达的军报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