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穿越成寡妇,我的媳妇竟然是男的 > 第346章 你俩慢点走,锅里还煨着三十年的老汤呢

第346章 你俩慢点走,锅里还煨着三十年的老汤呢(1/2)

目录

连日晴暖,杏花村的泥路渐渐干透,晨光洒在新翻的田垄上,泛着湿润的土腥味。

苏晚晴站在院中,手中抚过那只素胎陶瓮的边沿,指尖传来温润的触感,鼻尖缭绕的是那股熟悉得让人心颤的老汤香气——三十年循环煨炖的菌菇腊骨汤,醇厚如岁月沉淀,浮着一块她亲手腌制的第一坛酒糟肉,油花微颤,色泽红亮。

“祖母说,走得再远,也得带着家味。”念安的声音很轻,却像一滴水落入深潭,在苏晚晴心湖里漾开层层涟漪。

她没说话,只是眼眶倏地热了。

三十年的老卤,不是随便一句“家味”就能概括的。

那是她初来乍到时,在灶台边一遍遍试温控火,用现代发酵知识调出的第一口底味;是谢云书咳着血还坚持记录温度变化的冬夜;是一代代村民从怀疑到信服,再到主动献出珍藏菌种的托付。

这碗汤里,熬的是命,炖的是情。

她正欲伸手去盖瓮盖,余光却瞥见谢云书已悄然取出随身药囊,指节修长,动作极轻地捻出几粒研得极细的粉末——灰白中泛着淡金,是温络粉,当年他装病避祸时每日熬药所剩,偷偷留存至今。

“你这是……”苏晚晴微怔。

谢云书抬眸看她,唇角微扬,声音低得只有她听得见:“老汤要久煨,寒气易侵。加点温络粉,护胃暖脾,走再远的路,也不伤身。”

他说得平淡,仿佛只是添了一撮盐。

可苏晚晴心里却猛地一震。

这药粉,是他最隐秘的过往之一。

他曾因服用过量而高烧三日不退,也曾靠它压制体内旧伤不敢声张。

这些年他从不舍得用,如今却毫不犹豫地撒进这碗汤里——像是把一段藏了半生的苦,轻轻融进了他们未来的路上。

她忽然觉得鼻子发酸。

原来这个总是一言不发、站在她身后的男人,早就把她要去的方向,当成了自己的归途。

村口早已聚满了人,却没有一丝喧哗。

孩子们踮脚张望,老人拄杖而立,妇人们默默递来晒干的菌饼、熏肉、草鞋垫。

没有人哭喊,也没有人挽留,只有一种沉甸甸的静默,压在每个人心头,像春耕前的土地,厚重而充满期待。

罗十七推来一辆板车,车身低矮结实,轮轴包铜,底盘加簧,是他带着少年队整整三个月打磨出来的成果,专为山路颠簸设计。

车中央稳稳搁着那只陶瓮,上面覆着一块厚棉布,布面绣着七十二亭图——那是杏花村所有工坊、粮仓、灯塔的缩影,一针一线,皆由村中妇人合力完成。

李小豆低头走上前,双手捧着一串小铃铛,木柄缠着麻绳,铃身漆黑,声不高,却穿透力极强。

“绑……绑车辕上。”他声音腼腆,却坚定,“夜里走,听见响,就知道是自己人。”

那是灯守队最新研制的“夜巡铃”,内置空腔与活珠,遇震动即鸣,专防野兽夜袭。

苏晚晴接过铃铛,指尖触到那粗糙的麻绳,忽然笑了:“你们啊,比我还操心。”

就在这时,田埂尽头一阵脚步杂沓。

一群孩童飞奔而来,泥点溅满裤腿,为首的是陈阿婆的孙子,怀里死死抱着一块青石板,累得气喘吁吁。

“苏奶奶!苏奶奶!”孩子扑到跟前,仰头大喊,“奶奶说……当年您教她用灶灰防滑,现在我们刻了‘防滑碑’,立在村口第一道坡!”

他把石板轻轻放下。

众人围上前,只见石上凿着歪歪扭扭却一笔一划极为认真的八个字:

脚滑莫慌,心稳路长。

风拂过田野,吹动衣角,也吹散了最后一丝离愁。

苏晚晴蹲下身,摸了摸孩子的头,嗓音微哑:“好孩子,这块碑,比金银贵重。”

她站起身,环视四周——五谷亭新瓦映日,菌灯在檐下轻晃,远处梯田如画,稻苗初绿。

这片曾贫瘠到连老鼠都饿死的土地,如今炊烟袅袅,生机盎然。

她和谢云书对视一眼,彼此无须言语。

该走了。

她提起包袱,正欲迈步,忽觉身旁人影一顿。

谢云书停了下来。

他没有看任何人,只是缓缓从怀中取出一张薄纸,边缘已有些磨损,显然藏了很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