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声望初积累,道门露锋芒(1/2)
初夏的长安像个烧透的陶窑,连风都带着热气。可城西的太清观却异常热闹,朱漆大门外停满了马车,有挂着“国子监”牌子的,有插着佛幡的,还有几匹高头大马,马鞍上镶着银丝——那是朝廷官员的座驾。
今日是“三教论衡”的日子。自隋代起,长安便常有儒、释、道三家辩论,胜者能得皇帝赏识,更能在民间扬名声。往年论衡,道家多由德高望重的老道长主讲,可这次,成玄英和孙思邈却一致推荐了叶法善。
“你这一年的见解,该让更多人听听了。”成玄英拍着他的肩,语气不容置疑,“别想着藏拙,道法本就该在阳光下论。”
叶法善站在太清观的三清殿前,看着往来的学者:有白发苍苍的大儒,手持《论语》,神色肃穆;有身披袈裟的高僧,念珠在手,目光沉静;还有不少长安名士,摇着折扇,等着看一场好戏。他手心微微出汗,忽然想起孙思邈的话:“论道如诊脉,心定则脉明。”
论衡开始,先是儒生讲“仁义礼智”,再是僧人谈“空性无常”。轮到道家时,众人都以为会是成玄英开口,却见叶法善缓步走出,一身洗得发白的道袍,在锦衣华服中格外显眼。
台下顿时有了窃窃私语:“这是谁?面生得很。”“听说在玄都观讲道,很会说些俗话。”“这么年轻,能懂什么?”
叶法善却没在意,他对着众人拱手,声音平静:“晚辈叶法善,今日不敢谈高深道妙,只想说说‘天人感应’的粗浅体会。”
话音刚落,西明寺的慧能僧人便起身问道:“叶道长既谈感应,敢问:道家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可为何常有好人遭雷击,坏人却安享富贵?这感应之说,难道不是虚妄?”
这话问得尖锐,台下顿时安静下来。连皇帝派来的观礼官都直了直身子,想听听这个年轻道士如何应对。
叶法善微微一笑,指着殿外的石榴树:“大师请看,这树开花(善因),未必都结果(善果),有的花被风吹落,有的花遭虫咬——非花之过,是时与势也。雷击亦然,它如天地间的药石,能除秽(惩恶),也能伤人(误中),关键不在‘善恶’,在‘时与地’。”
他拿起案上的水壶,往石缝里倒水:“水本是滋润万物的(善),可若积在低洼处,便会淹了庄稼(害);雷本是涤荡邪祟的(善),可若人站在高坡、树下(险地),雷顺势而下,便可能伤人——非雷有意,是人之位置使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