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别过王道宗,再寻高道踪(1/2)
离别的前一日,终南山下了场淅淅沥沥的小雨,雨丝细密如愁绪,织成一张朦胧的网,将满山的绿意都笼罩其中。竹林被洗得愈发青翠,竹叶上挂着的水珠晶莹剔透,风一吹,便“簌簌”落下,打湿了石板路,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草木气息,混着泥土的腥甜,让人神清气爽。
王道宗将一本线装书递给叶法善,封面是用厚实的牛皮纸做的,边缘包着暗红色的布角,上面题着“赠法善贤侄,愿青云不坠”,字迹苍劲有力,笔锋如剑,带着一股凛然正气,正是王道宗的亲笔。“这是老道毕生注解的斋醮心得,名叫《楼观斋醮仪注》,”老道的声音带着一丝不舍,却更多的是期许,“里面记的都是些实际操作的诀窍,比如什么日子该用什么香(三六九日用降真香,二五八日用沉香),什么时辰该念什么咒(子时念安土地咒,午时念日宫咒),比《道门科范秘要》那些大道理更实用。”
他拍了拍叶法善的肩膀,掌心的温度透过道袍传过来,带着长辈的慈爱与厚重:“到了长安,遇到解不开的仪轨难题,比如设坛时方位总对不上,或者祭品摆错了引来邪祟,翻翻这个,或许能有启发。里面还有我画的坛场布局图,比你之前看的更细,连香炉离供桌的距离都标了尺寸。”
叶法善双手接过书,入手沉甸甸的,仿佛捧着的不是一本书,而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他翻开扉页,里面夹着一张小纸条,上面用铅笔写着几个字:“遇雷法疑难,可参《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玉枢宝经》,张玄真那家伙最佩服这部经。”显然是王道宗临时想起,特意加上的。“晚辈定不负道长所望,定会好好研习,不辜负您的教诲。”
王道宗又从袖中取出一个锦囊,递给叶法善。锦囊是用麻布做的,上面绣着简单的八卦图案,摸起来鼓鼓囊囊的。“这里面是些楼观台特制的朱砂和艾草,”老道解释道,“朱砂是用终南山阳坡的辰砂磨的,比长安市面上卖的纯净,画符时灵力更足;艾草是去年端午正午采的,晒了三年,驱虫辟邪效果最好。”
他顿了顿,看向旁边的青禾,眼中露出慈爱:“青禾那孩子年纪小,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我让后厨给你们备了些山药干和核桃,路上可以当干粮,补补身子。山药是后山采的野山药,炖粥煮水都好;核桃是亲手剥的,没坏仁。”
叶法善接过锦囊,里面果然传来干燥的草药香和坚果的气息,心中涌上一股暖流,仿佛这山间的雨丝都变得温暖起来。“道长考虑得太周全了,晚辈感激不尽。”
“该叮嘱的,老道还是得啰嗦几句。”王道宗拉着叶法善在廊下坐下,雨丝被风吹进来,打湿了廊柱,留下深色的水痕。“你接下来要去见的张玄真,在玉清观待了快五十年,脾气倔得像块石头,尤其是对雷法,看得比性命还重,容不得半点亵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