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叶法善:以道镇唐,力挫西域异教 > 第5章 谈吐露新机,逻辑解道法

第5章 谈吐露新机,逻辑解道法(2/2)

目录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棂,在地上投下长长的光斑,书房外传来道士们演练剑法的呼喝声,整齐有力。王道宗带着叶法善穿过几重院落,来到楼观台的斋醮法坛。法坛建在一个半尺高的石台上,四周用青石铺地,打扫得一尘不染。坛中央摆着三清塑像,塑像前是三足铜炉,炉中插着三炷高香,烟气笔直向上,不散不斜,显是灵力凝聚的迹象。坛边插着八面幡旗,分别绣着八卦图案,风一吹,幡旗猎猎作响,却偏偏吹不散那笔直的香烟。

几个年轻道士正在坛上排练科仪,他们穿着朱红色的法衣,手持玉简,按特定的步法绕坛而行,口中念诵着经文,声音抑扬顿挫,每一个动作都一丝不苟,连转身的角度都分毫不差。

王道宗指着坛中央用白石灰画的“八卦阵”道:“斋醮科仪,外人看来不过是烧香跪拜、念咒摇铃,实则核心在于‘与神沟通’。可你觉得,这‘沟通’的本质是什么?总不能是真的跟鬼神说话吧?”

叶法善望着阵中流转的微弱灵力,那些灵力随着道士们的步法和咒语,像水纹一样扩散开来,与空气中的天地灵气产生着微妙的呼应。他忽然想起现代物理学中的“共振”概念——当两个物体的频率相同时,便会产生强烈的相互作用。

“晚辈以为,是‘频率相合’。”叶法善沉吟道,“就像寺庙里的钟,若敲钟的力度与钟本身的固有频率一致,钟声便最响,传得也最远。斋醮时的咒语、步法、法器,其实都是在调整人的灵力频率,让它与天地间的自然能量频率相合。就像两个音叉,一个振动了,另一个频率相同的也会跟着响,这便是‘沟通’的本质吧?”

“频率相合……”王道宗喃喃重复着这四个字,眉头微蹙,像是在细细咀嚼其中的意味。他忽然指着一个正在摇铃的道士:“你听这铃声,快了则乱,慢了则滞,必须不快不慢,才能引动坛上的灵力。这不就是你说的‘频率’吗?摇铃的速度对了,频率合了,灵力自然就被引动了!”

他越想越觉得透彻,拉着叶法善转身就往书房走,脚步都比平时快了几分。“快,拿纸笔来!”一进书房,王道宗便喊道,声音里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把你这些想法都记下来!老道活了八十岁,今日才算真正看懂了‘道法自然’四个字——这‘自然’,不是随性而为,不是放任不管,是顺应那看不见摸不着的规律啊!”

叶法善取来笔墨纸砚,在案上铺好宣纸。他提笔蘸墨,将“能量转化”“共振频率”“道路疏通”这些想法,用唐代道士能理解的语言一一写下。他没有直接用“能量”二字,而是换成“气之力度”;将“共振”说成“频率相合,气气相感”;把“道路”解释为“经脉路径”。字里行间既有现代逻辑的清晰条理,又不失道家固有的玄妙意境。

王道宗站在一旁,时不时伸手点一点纸面,补充几句经文依据:“这里可以加上《黄庭经》里‘气入丹田,如鱼归渊’的说法,佐证气有路径……”“这个频率的道理,与《周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正好相合,得写上……”两人一写一注,默契十足,竟忘了时辰,直到窗外的天色渐渐暗下来,案上的烛火被丫鬟点亮,才惊觉已到了晚饭时分。

王道宗放下笔,看着纸上密密麻麻的字迹,眼中满是欣慰与感慨。“有你这般传人,青云道脉必能光大。”他拍了拍叶法善的肩膀,语气郑重,“明日起,老道便将《道门科范秘要》的核心仪轨教你——那些科仪看着繁复,一步都不能错,实则每一步都是按‘规律’编排的,有你这‘逻辑’帮忙梳理,定能事半功倍。”

叶法善望着案上的文稿,烛光在纸面跳跃,仿佛能看到那些抽象的“规律”在字里行间流动。他知道,自己对道法的理解,又深了一层。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