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道德经卷,初悟真意(2/2)
叶法善有些惊讶:“师父,学医与修道有何关联?”
“道教贵生,医道同源。”智玄子解释道,“古之真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兼通医理,方能济世救人。你若连自身及他人的病痛都无法解除,谈何‘得道’?”
叶法善这才明白,唐代道教并不只是追求个人飞升,更注重“济世利人”,而医术正是济世的重要手段。这与他记忆中历史上叶法善“能治邪病”的记载不谋而合,原来这并非空穴来风,而是道教修行的题中应有之义。
“弟子明白了,谢师父赐教。”叶法善恭敬应下。
次日,智玄子便带着叶法善进入括苍山深处辨识草药。清晨的山林薄雾缭绕,空气中弥漫着草木的清香,各种奇花异草在林间悄然生长。
“此为茯苓,生于松下,性温,能宁心安神,健脾利湿。”智玄子指着一棵老松树下的块状菌类说道,“采挖时需小心,勿伤其根,否则来年便不再生长。”
叶法善仔细观察着茯苓的形态,将其特征牢记于心。作为现代人,他虽不识草药原貌,却在一些中医药科普中见过图片,此刻对照实物,印象更为深刻。
“这是金银花,花色初白后黄,故得名。性寒,能清热解毒,是治外感风热的良药。”
“那是艾草,叶背有白绒毛,气味芳香,既能入药驱寒,也可用于灸法,还能辟邪……”
智玄子一边走,一边讲解,从草药的形态、生长环境,到性味、功效,再到炮制方法,娓娓道来。叶法善跟在一旁,时而提问,时而记录,学得极为认真。
他发现,道教对草药的认知,不仅基于实践经验,更融入了阴阳五行的理论。比如,红色的草药多入心,属火;青色的草药多入肝,属木,这种“取象比类”的思维,虽与现代药理学不同,却自有其体系。
“为何说医道同源?”叶法善趁机问道。
智玄子停下脚步,指着一株草药道:“你看这甘草,味甘,性平,能调和诸药,如同道之‘中和’。人体生病,多是阴阳失衡、气血不畅所致,如同天地失序、灾异频发。医者用药调理,如同道士作法禳灾,皆是‘致中和’之道。”
叶法善恍然大悟。原来,无论是治病还是修道,核心都是追求一种平衡与和谐,这正是《道德经》中“冲气以为和”的体现。
傍晚回到观中,叶法善将白天学到的草药知识整理成册,又结合《道德经》的思想加以注解。他觉得,自己对“道”的理解,不再局限于文字,而是延伸到了天地万物、草木生灵之中。
夜深人静,他坐在灯下,再次翻开《道德经》。当读到“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时,心中忽然涌起一股强烈的使命感。
或许,这就是他来到这个时代的意义——不仅要传承道教的智慧,更要以“济世安人”为己任,将《道德经》的真意,融入每一次修行,每一次救人之中。
窗外,月光透过树叶洒下斑驳的光影,如同道的无形无象,却又无处不在。叶法善合上书卷,闭目存思,丹田处的暖流愈发清晰,仿佛与天地间的气息遥相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