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救命!老扁把我逼成战国医学卷王 > 第121章 挖野菜?我在辨药草

第121章 挖野菜?我在辨药草(2/2)

目录

回到营地,林越让士兵们把野菜分类晾晒,能吃的先煮一锅,药用的仔细收好,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免得发霉。他看着那两个满满的竹筐,心里有了点底气。断粮不可怕,可怕的是无知,只要学会辨认,野菜就能变成粮食和药,支撑他们熬下去,等到有粮食的那天。

第三节 野外课堂

晚饭是马齿苋煮水,清清淡淡的,没什么油盐,就是水煮野菜,连点调料都没有。但让饿了几天的士兵们吃得很香,呼噜呼噜地喝,连汤都喝得干干净净,有的士兵还忍不住舔了舔锅底,生怕浪费一点。林越喝了两碗,肚子里终于有了点东西,不再是空落落的疼,胃里暖暖的,很舒服,虽然没什么味道,但比饿肚子强多了。

“林郎中,明天还带我们去挖野菜吧?”狗剩抹了抹嘴,意犹未尽,嘴角还沾着点绿色的菜渣。他现在对挖野菜充满了兴趣,不仅能填饱肚子,还能学到东西。“跟着你挖,我们放心,不怕中毒,还能学到本事。以后就算离开了军队,回老家,也知道哪些野菜能吃,饿不着了。”

林越点点头:“明天一早去,今天晚上,我教你们认几种常见的毒草,记熟了,比什么都强,关键时候能保命。”

夜幕降临,天黑得很快,像有人用黑布把天空遮了起来。营地中央点起了一堆篝火,火苗“噼啪”跳动,映着士兵们的脸,像一张张渴望知识的剪影。火光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投在地上,随着火苗晃动,像一群跳舞的人。士兵们的眼睛在火光下亮晶晶的,充满了期待。

林越把白天挖来的野菜和毒草都摆在地上,分门别类,像个露天课堂。周围围满了士兵,连一些受伤的士兵也拄着拐杖凑过来听,不想错过这个学习的机会。他们知道,现在多学一点,以后就可能多一分生存的希望。

“大家看好了,”林越拿起一株毒芹,举在篝火边,火光照在茎上的紫斑,很明显,像在黑夜里亮起的警示灯,让每个人都能看清。“这是毒芹,最容易跟能吃的水芹弄混,很多人就是因为分不清,送了命。记住三个特征:第一,茎上有紫色的斑点,像被人打了紫药水,很显眼,一看就能看到;第二,闻着有臭味,不是清香,像坏了的肉味,很难闻,闻一下就想躲开;第三,根是空心的,切开像根管子,而且有毒,碰都别碰,更别说吃了。”

他又拿起一株水芹,放在毒芹旁边对比,水芹的茎是纯绿色的,很干净,没有一点杂色。“这是能吃的水芹,茎是绿色的,没有紫斑,闻着清香,像刚洗过的香菜味,很舒服。根是实心的,大家看清楚区别,一点都不能含糊,差一点就可能送命。”

士兵们凑近了看,有的还小心翼翼地闻了闻,一闻到毒芹的味,立刻皱起眉头,往后退了退,嘴里嘟囔着:“果然,毒芹的味不好闻,冲鼻子,恶心人。水芹的味就好闻多了,清香清香的。”

“对,气味是很重要的辨别方法,大自然很公平,很多有毒的东西,都会发出不好的气味,提醒我们别碰它。”林越点点头,又拿起一株石龙芮,就是中午让士兵中毒的那种。“这个叫石龙芮,叶子像菠菜,开小黄花,看着挺好看的,但它的茎很细,很脆,一折就断,断了会流出淡黄色的汁液,有点黏。而且有毒,吃了上吐下泻,刚才张三他们就是吃了这个,差点没命。”

他把石龙芮和马齿苋放在一起,对比很明显:“别跟马齿苋弄混了,马齿苋的茎是紫红色的,比较粗,有韧性,不容易断,汁液是清水样的,味道也不一样,没有怪味。”

中午中毒的士兵张三,稍微缓过来点,脸色还有点苍白。他捂着肚子,看着石龙芮,一脸后怕:“以后再也不敢乱挖了,看着像,其实差远了,差点把命丢了。以后挖了野菜,一定先给林郎中看,自己再也不敢乱吃了。”

“还有这个,”林越拿起一株开着白色小花的植物,叶子细长,像韭菜,一簇一簇的,长得很整齐,小白花一串一串的,很可爱,在黑夜里看着像小灯笼。“这是铃兰,看着漂亮,小白花一串一串的,很可爱,但全株有毒,尤其是根和果实,吃了会心律不齐,心跳得又快又乱,像打鼓一样,严重的能心跳骤停,绝对不能碰,连花也别摘着玩,有毒的。”

他一边讲,一边在地上用炭笔写字,画简单的草图,标出每种植物的特征,像个耐心的教书先生。“大家不用都记住,一下子记不住那么多,脑子会乱。先记住最常见的几种,能吃的、有毒的,各记三五种,慢慢积累,日子长了,见得多了,就都认识了。”

士兵们跟着念,有的还在地上画,虽然画得歪歪扭扭,像小孩子涂鸦,但很认真,一笔一划,生怕记错了。王二拿出个小本子,像林越那样,把特征记下来。他没读过多少书,字写得歪歪扭扭,还有很多错别字,但很努力,写错了就用手擦掉,重新写,本子都被擦得有点破了。

“林郎中,这些知识你都是从书上学的?”赵老栓问,他打了半辈子仗,见过的郎中不少,从没见过哪个郎中还懂这些,能认这么多草,还讲得这么清楚。

“嗯,先生教的,书上也有记载。”林越摸了摸怀里的《神农本草经》残页,纸都被汗水浸得有点软了,边角也磨损了不少。“书里记了很多草木的特征,哪些能吃,哪些能入药,哪些有毒,都是前人的经验,一代代传下来的,能救命,比金银珠宝还珍贵。”

“还是读书好啊,有学问就是不一样。”赵老栓感慨道,他这辈子没读过多少书,就认识几个字,现在觉得,有知识真好,关键时刻能保命。“我们这些大老粗,没读过书,只能跟着你学了,你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保证听话。”

“不用客气,互相学。”林越笑了笑,火光映在他脸上,很温暖,像春天的阳光。“你们在战场上的经验,比我多得多,怎么躲箭,怎么冲锋,怎么保护自己,我还得向你们学呢,术业有专攻嘛。”

篝火越烧越旺,映得每个人的脸都红彤彤的,像喝醉了酒。林越继续教,讲哪些野菜适合凉拌,哪些适合煮汤,哪些草药怎么用,比如蒲公英根煮水治嗓子疼,要煮多久,水开后再煮一刻钟效果最好;紫花地丁捣烂敷在疮疡上,每天换几次药,换之前要把伤口清理干净,免得感染。他说得很详细,都是先生教的实用方法,在战场上很管用。

士兵们听得入了迷,忘了肚子饿,忘了战争的残酷,像回到了小时候,在村口听老人讲故事,那种专注和投入,让人忘了身处困境。他们时不时提问,林越都耐心地一一解答,现场的气氛很活跃,不像在艰苦的军营里,倒像在一个热闹的学堂。

“林郎中,这个草能吃吗?”一个士兵从旁边的草丛里拔了一株植物,叶子边缘有锯齿,开着淡紫色的小花,很小,像星星。

林越走过去看了看,眼睛一亮,这是个好东西。“这是刺儿菜,也叫小蓟,能吃,嫩的时候可以吃,有点苦,开水焯一下就好了,拌点盐,味道还不错。它还是很好的止血药,全草都能用,流鼻血、伤口出血,把它捣烂敷上,很快就止血,效果很好,放‘药用’筐里,也能当野菜吃,一举两得。”

士兵高兴地笑了,像个得到表扬的孩子:“我学会了,这个能吃,还能止血,太好了!以后受伤就不用怕流血不止了!”

夜渐渐深了,篝火渐渐小了下去,变成一堆红火炭,散发着温暖的光和热,像一个温柔的拥抱。林越让大家回去休息,明天还要早起挖野菜。士兵们恋恋不舍地散开,嘴里还在念叨着各种野菜的特征,像在背口诀,互相提醒着,生怕忘了。有的士兵还在互相提问,你问我答,加深记忆。

王二走到林越身边,把记满字的小本子递给他看,本子都被火烤得有点卷边了:“林郎中,我记的这些对吗?有错的你告诉我,我再改,我一定记熟了,不拖大家后腿。”

林越接过来看了看,虽然有错别字,比如“毒芹”写成了“独芹”,但特征都记下来了,很认真,看得出来下了功夫。“对,挺好的,就这样记,多认一种,就多一分安全,你做得很好,继续加油。”

王二笑了,露出两排白牙,像个考了好成绩的孩子,很开心,刚才的疲惫一扫而空。

林越看着他的背影,心里暖暖的,像喝了杯热茶。他想起先生说的“教学相长”,教别人的过程,也是自己巩固知识的过程,而且能让更多人受益,这比自己一个人懂更有意义,也更能体现知识的价值。

他收拾好地上的野菜和毒草,把有毒的单独放好,准备明天埋掉,免得有人误碰。月光照在营地,照在那两个分好类的竹筐上,“可食”和“药用”的木牌在月光下泛着淡淡的光,像两盏指路的灯,照亮了断粮日子里的生存之路。

林越知道,这野外课堂才刚刚开始,断粮的日子还很长,他要教的还有很多。但只要能让士兵们学会辨认,能安全地挖野菜,能利用身边的草药治病,就算再累,也值得。

医者的责任,不只是在帐篷里治病,更在帐篷外,在战场上,在每一个可能危及生命的地方,用自己的知识,为生命保驾护航。这大概就是先生说的“大医精诚”吧,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还要有一颗普度众生的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放弃任何一个生命。

第四节 草木皆兵

断粮第十天,营地附近的野菜已经挖得差不多了。近处的山坡被翻了个底朝天,像被一群野猪拱过,光秃秃的,只剩下些杂草和石头,能吃的野菜寥寥无几。林越带着士兵们往远处的山谷走,那里草木茂盛,人迹罕至,应该有更多野菜,还没被人发现。

“大家散开点,注意脚下,别踩了能吃的,也别碰不认识的,先做记号,我过去看。”林越叮嘱道,手里拿着根小木棍,拨开齐腰深的草丛,像个探路者,小心翼翼地往前走。草丛里有很多虫子,时不时有蚂蚱跳出来,还有蛇,虽然大多是无毒的,但也让人心里发毛。

士兵们三三两两散开,挎着竹筐,低着头仔细寻找,眼睛像扫描仪一样,不放过任何一点绿色。他们嘴里还念叨着林越教的口诀:“叶背白,茎有棱,灰菜能吃别放过;茎紫红,叶对生,马齿苋是好东西;有紫斑,味难闻,毒芹见了快躲开……”声音在山谷里回荡,像首奇特的歌谣,充满了生命力。

一个士兵突然喊起来:“林郎中!这里有好多蒲公英!开了好多小黄花!一片都是!”

林越走过去,果然,一片空地上长满了蒲公英,小黄花在阳光下开得正艳,像撒了一地的星星,风一吹,轻轻摇晃,很是好看。“好,挖的时候注意,根要挖完整,别弄断了,尽量带点土,这样好保存。叶子嫩的可以吃,根留着入药,晒干了存起来,以后肯定用得上,战场上受伤发炎的多,这个很管用。”

士兵们高兴地挖起来,工具不够的,就用手刨,虽然手被泥土弄得很脏,甚至有点疼,但没人在乎。很快就装满了半个“药用”筐,看着满满的筐子,他们脸上露出了笑容,这是收获的喜悦。

“林郎中,这是什么?”另一个士兵叫赵老栓,他举着一株植物,叶子像羽毛,分裂得很细,根部有个圆疙瘩,像个小萝卜,沾着泥土,看起来很特别。“根长得像个小萝卜,能吃吗?我看着有点眼熟,好像在哪见过,但想不起来了。”

林越走过去看了看,眼睛一亮,这东西他在先生的书上见过,叫桔梗。“这是桔梗,根能吃,煮熟了面面的,有点甜,很好吃,还能入药,治咳嗽痰多,效果很好。放‘可食’和‘药用’筐都行,根吃,全草入药,一举两得,很实用。”

“太好了!又能吃又能治病!这玩意儿真不错!”士兵们兴奋地挖起来,桔梗的根确实像小萝卜,挖出来带着泥土,看着就有食欲。大家越挖越有劲,互相比赛,看谁挖得多,山谷里充满了欢声笑语,暂时忘记了断粮的痛苦和战争的阴影。

林越一边指导,一边自己也挖,他的动作越来越熟练,像个地道的山里人,知道哪种草长在什么地方,哪种根比较深,需要用铲子,哪种根浅,用手就能刨出来。他发现,经过这几天的学习,士兵们辨认野菜的能力提高了很多,很少再把毒草挖回来,而且还能主动分辨哪些是药用植物,遇到不确定的,也会先问他,不再蛮干,这让他很欣慰,觉得自己的努力没白费。

中午休息时,大家坐在草地上,拿出早上挖的野菜,用泉水洗干净,放在火上烤。马齿苋烤得有点焦,散发着清香;灰菜用开水焯过,拌上点盐(省着用的,就剩下一点点了),吃得津津有味。虽然简单,但大家吃得很开心,这是他们自己劳动的成果,吃起来格外香。

“以前在家,哪吃这些东西啊,觉得上不了台面,我娘说这是猪吃的,不让我们碰。”狗剩嚼着烤马齿苋,笑着说,脸上沾着点灰,像只小花猫。“现在觉得,比山珍海味还香,真是饿的时候,什么都好吃,而且这还是我们自己挖的,吃着踏实。”

“这叫饥不择食,也叫物尽其用。”赵老栓打趣道,他啃着一块烤桔梗根,面面的,有点甜,味道不错。“等打了胜仗,有了粮食,我再也不想见这些野菜了,天天吃白面馒头,吃红烧肉,顿顿不重样!”

“会有那么一天的。”林越笑了笑,他也希望那一天早点来,战争早点结束,大家都能回家,过上安稳的日子,不用再吃野菜,不用再担心中毒,不用再提心吊胆。“但现在,这些野菜就是我们的救命粮,得感谢它们,让我们能活到那一天。它们虽然不起眼,但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帮助了我们,是我们的朋友。”

下午,一个士兵不小心被树枝划破了手,口子不深,但血流不止。山里蚊子多,容易感染,他自己慌了神,不知道怎么办,急得直跺脚,声音都带着哭腔。旁边的士兵提醒他:“林郎中说过,刺儿菜能止血!我们早上挖了不少,快拿出来!”

他们赶紧找来刺儿菜,按照林越教的方法,把全草捣烂,挤出汁液,敷在伤口上,然后用干净的布包好。果然,没过多久,血就止住了,士兵松了口气,对刺儿菜和林越都充满了感激,觉得这不起眼的小草太神奇了。

“真管用!林郎中教的这法子太有用了!”士兵们惊喜地说,“这药用筐里的东西,真能救命!比金疮药还好用,还不用花钱买,随处都能找到,太方便了!”

林越走过去,检查了一下伤口,处理得很正确,包得也很严实。“对,很多药用植物就在我们身边,平时不起眼,没人注意,但关键时候能派上大用场,比什么都珍贵。这就是为什么要分‘药用’筐,不光是为了治病,也是为了应急,战场上缺医少药,这些就是我们的药库,是我们的救命稻草。”

夕阳西下,晚霞染红了天空,像块巨大的红布,铺在天上,很美。他们背着满满的竹筐往回走,“可食”筐和“药用”筐都装得满满的,比前几天的收获还多,有桔梗、刺儿菜、苦苣、野苋菜……还有很多药用植物,种类丰富。士兵们的脸上不再是断粮的愁苦,而是有了点生气,有了点希望,脚步也轻快了很多,像卸下了沉重的包袱。

回到营地,林越让士兵们把能吃的野菜分类处理,一部分新鲜的晚上煮着吃,一部分焯水后晒干,留着以后吃,能放很久;药用的植物仔细清洗,分类晾晒,贴上标签,写明名称和用途,放在干燥的帐篷里,整整齐齐,像个小型的药铺,看着就让人安心。

医疗帐篷里,原本空荡荡的药架上,现在摆上了晒干的蒲公英根、紫花地丁、青蒿、桔梗,虽然简陋,却像个小型的药铺,透着股踏实的气息,让人安心。这些都是他们用双手挖来的,是希望的象征。

林越看着这些药草,又看了看外面晾晒的野菜干,突然觉得,自己从“临床医生”变成“野外生存专家”,不是无奈,是适应,是在绝境中寻找生机的能力,是先生教给他的“变通”。先生说过“医者当随境而变,不拘一格,能活人者,皆为良医”,当时觉得是泛泛之谈,现在才懂,这“随境而变”里,藏着韧性,藏着智慧,藏着不放弃的精神,也藏着对生命的尊重。

断粮还在继续,但营地的气氛已经不一样了。士兵们不再因为饿而恐慌,他们知道去哪里挖野菜,知道哪些能吃,哪些能治病,心里有了底,有了活下去的底气,脸上也有了笑容,虽然瘦了很多,但眼神里有了光,那是希望的光。

林越躺在自己的铺位上,摸了摸怀里的《神农本草经》残页,纸已经被汗水浸得有点潮,但上面的字依然清晰,像一个个跳动的生命。他想起先生的药圃,想起那些被他认错过的药草,想起先生用竹尺抽他手背的样子,说“认不清就多认几遍,直到认对为止,人命关天,马虎不得”,突然笑了,眼里有点湿润。

那些被“逼”着学的知识,那些觉得枯燥的口诀,此刻都变成了救命的稻草,变成了支撑他们熬过断粮日子的力量。这大概就是先生说的“厚积薄发”吧,平时积累的,总有一天会用上,而且会用得恰到好处,救己救人。

窗外的月光照进来,落在药架上的药草上,像撒了层银粉,很温柔。林越知道,明天还要继续挖野菜,继续教士兵们辨认,继续在这断粮的日子里,寻找草木中的生机。

但他不怕了,因为他知道,草木皆兵,这些看似普通的野菜药草,在懂得辨认和利用它们的人手里,就是生存的武器,就是希望的种子,能在最艰难的环境里,生根发芽,开出生命的花,直到迎来胜利的那天。而他,也在这个过程中,从一个单纯的医者,成长为一个能在绝境中带领大家寻找生机的人,这大概就是先生希望看到的“传承”与“成长”吧。他会继续下去,带着大家,靠着这些草木,靠着知识,靠着彼此的鼓励,熬过这段艰难的日子,走向光明的未来。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