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穿越秦朝我的皇后威仪天下 > 第32章 秦疆晶枢:咸阳南郊的教化天工

第32章 秦疆晶枢:咸阳南郊的教化天工(2/2)

目录

张苍皱着眉:“可你这教化柱,用的是海外蛮夷的‘科技’,违背了我秦地数术的根本!”“张御史可知,” 沈砚从怀里掏出一卷竹简,递给张苍,“这是我从《周礼?考工记》里抄录的内容,里面记载着‘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说的便是根据材料的特性,制作适合百姓使用的器物。我这教化柱,用的是秦地的水晶、龟甲,演的是秦地的数术,不过是加了些‘审曲面势’的技巧,何来‘违背根本’之说?”

张苍接过竹简,仔细看了看,里面确实是《周礼》的内容,他一时竟无言以对。李斯看了张苍一眼,又看向沈砚,心里对沈砚多了几分欣赏 —— 这个年轻人,不仅有学问,还有胆识,能从容应对张苍的质疑,确实难得。

12. 李斯的决策与推广设想

“好了,” 李斯抬手制止了还想说话的张苍,“天工先生所言有理。古法并非一成不变,只要能为大秦所用,能让百姓受益,便是好法。” 他转向沈砚和淳于越,语气郑重:“今日这教化柱的试运行,很成功。李斯决定,将此事上报给始皇帝,请陛下下旨,在咸阳城内先推广十处教化柱,再逐步推广到各郡县。”

沈砚和淳于越都面露喜色,躬身行礼:“谢丞相!” 李斯又补充道:“不过,推广之事,还需仔细筹划。第一,要挑选合适的地点,优先选在市集、学堂、农田附近,让更多百姓能接触到教化柱;第二,要培训专门的官吏看管教化柱,防止有人故意破坏;第三,文渊阁的典籍要定期更新,让教化柱上的内容能跟上时节和律令的变化。”

众人都点头称是,赵二站在人群后面,心里更是激动 —— 他觉得自己说不定能被选去看管教化柱,到时候就能天天见到这些神奇的晶柱了。李斯看着眼前的晶柱群,又看向远处的咸阳城,心里突然生出一股豪情:有了这教化柱,大秦的百姓定能更懂礼法、更知农时,大秦的江山,也定能更稳固、更长久。

13. 黄昏时分的晶柱奇景

不知不觉,夕阳已经西斜,初夏的黄昏带着一丝凉意,洒在咸阳南郊的土地上。围观的百姓渐渐散去,有的农夫还在低声讨论着教化柱上的农桑知识,有的商旅则赶着骡车,继续向西行 —— 但他们的心里,都多了一份对未来的期待。

沈砚和博士们还在晶柱群旁忙碌,他们要检查每一根晶柱的运行情况,确保夜间不会出现故障。让他们惊喜的是,黄昏时分的晶柱,竟展现出了与白天不同的景象:日光渐渐减弱,晶柱内部的甲骨玄涡轮转动速度慢了下来,但涡轮边缘的数术符号却变得更亮了,发出淡绿色的光芒,将晶柱映照得如同翡翠一般。

最奇的是,那些沉入地基的文字砂砾,在黄昏的微光下,竟从地基里透出淡淡的金色光芒,在地面上形成了一个个模糊的文字影子。赵二蹲在地上,指着一个影子:“天工先生,您看!这是‘礼’字!” 沈砚笑着点头:“这是文字砂砾在夜间释放的信息波,虽然微弱,却能让夜间经过这里的人,也能感受到教化之意。”

淳于越看着发光的晶柱和地面上的文字影子,忍不住感叹:“天工先生,你这教化柱,白天有日光之美,夜晚有夜光之奇,真是巧夺天工啊!” 沈砚却摇了摇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博士们的数术智慧,是大秦工匠的手艺,更是这片土地的灵气,才让教化柱有了今日的模样。”

14. 始皇帝的听闻与召见

李斯回到丞相府后,立刻写下了一份奏折,详细描述了咸阳南郊教化柱的情况,包括晶柱的结构、光字典章的内容、文字砂砾沉入地基的奇景,以及他建议推广教化柱的想法。写完后,他让人连夜将奏折送到宫中 —— 他知道,始皇帝对能惠及百姓、稳固江山的事物,向来十分重视。

始皇帝嬴政此时正在咸阳宫的书房里批阅奏章,当他看到李斯的奏折时,原本略带疲惫的眼神瞬间亮了起来。“三千七百九十二根晶柱?甲骨玄涡轮?文字砂砾入地基?” 嬴政轻声念着奏折上的内容,手指在案几上轻轻敲击着,“李斯说这东西能教化万民,倒要看看是真是假。”

第二天一早,始皇帝便下旨,召见李斯、沈砚和淳于越入宫。当沈砚跟着李斯和淳于越走进咸阳宫的大殿时,心里难免有些紧张 —— 他知道,眼前的这位始皇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既有雄才大略,也有铁血手腕。“草民沈砚,拜见陛下!” 沈砚按照秦朝的礼仪,躬身行礼,不敢抬头。

“抬起头来,” 嬴政的声音低沉而威严,“你便是那个设计教化柱的天工先生?” 沈砚缓缓抬头,只见嬴政坐在高高的龙椅上,穿着黑色的龙袍,腰间系着玉带,眼神锐利如鹰,仿佛能看穿人的心思。“回陛下,正是草民。” 沈砚尽量让自己的声音保持平稳。

15. 殿上的演示与皇帝的认可

嬴政没有再多问,而是让李斯将教化柱的图纸呈上来。他仔细看着图纸,时不时询问淳于越几个关于数术符号的问题,淳于越都一一作答。“陛下,” 李斯在一旁说道,“教化柱的奇景,光看图纸难以体会,不如让天工先生在殿上简单演示一番?” 嬴政点头:“好,便依你所言。”

沈砚早有准备,他从怀里掏出一个小小的水晶涡轮模型 —— 这是他特意为入宫演示做的,只有手掌大小,里面有三层迷你版的甲骨玄涡轮,外面裹着一层水晶。他将模型放在殿中的案几上,对着殿外的日光调整角度,然后轻轻转动模型底部的小齿轮。

随着齿轮的转动,模型内部的涡轮开始旋转,淡蓝色的光轨从水晶中射出,落在殿壁上,形成了几个小小的光字 —— 正是 “大秦万年” 四个字。虽然不如南郊晶柱的光字那般清晰,却也能让人一眼看清。嬴政看着殿壁上的光字,眼睛微微眯起:“这便是光字典章的原理?”

“回陛下,正是。” 沈砚回答,“南郊的教化柱,便是将这个模型放大,用日光驱动涡轮,投射出更大、更清晰的典章文字。” 嬴政站起身,走到案几旁,仔细看着水晶模型,手指轻轻碰了碰涡轮:“这东西,真能让百姓懂礼法、知农时?”

“回陛下,” 淳于越上前一步,“昨日南郊的百姓,已亲眼见到了教化柱的效果。农夫们看到农桑知识,商人看到律令条文,孩童看到礼仪规范,都十分欢喜。若能推广开来,定能让我大秦百姓人人懂教化,个个守规矩。” 嬴政沉默了许久,突然笑了起来:“好!好一个教化柱!李斯,你立刻着手准备,先在咸阳城内推广,朕要亲自去看看!”

16. 咸阳城的推广筹备

得到始皇帝的认可后,推广教化柱的事情便提上了日程。李斯牵头成立了一个 “教化柱推广署”,由淳于越担任署长,沈砚担任技术顾问,赵二因为熟悉南郊教化柱的情况,也被调到署里,负责看管晶柱的官吏培训。

推广署的第一件事,便是挑选咸阳城内的推广地点。沈砚建议选在四个地方:一是西市附近,这里是咸阳最热闹的市集,人流量大,能让商人、小贩和百姓都接触到教化柱;二是城东的学堂旁,方便学生和老师学习典章内容;三是城北的农田边,让农夫们能及时了解农时知识;四是咸阳宫附近的广场,既能彰显大秦的国力,也方便官员们查看。

地点确定后,接下来便是晶柱的制作。沈砚和博士们根据南郊晶柱的经验,优化了甲骨玄涡轮的结构,让涡轮转动更顺畅,光字投射更清晰。大秦的工匠们也十分给力,他们按照沈砚的图纸,日夜赶工,不到半个月,第一批十根晶柱便制作完成了 —— 这些晶柱比南郊的晶柱略矮一些,只有一丈高,更适合在城内放置。

赵二则忙着培训看管晶柱的官吏。他将自己在南郊看管晶柱的经验,整理成一本小册子,里面写着如何检查晶柱的运行情况、如何应对百姓的询问、如何处理简单的故障。“你们记住,” 赵二在培训时对官吏们说,“这些晶柱不是摆设,是为百姓服务的。百姓有不懂的地方,要耐心解释;晶柱有小问题,要及时上报,不能耽误了教化之事。”

17. 城内教化柱的启用与反响

半个月后的一个清晨,咸阳城内的十根教化柱同时启用。西市附近的晶柱前,早早便围满了百姓。当浑天算器启动,光字从城西的文渊阁分院飘来,在空中组成典章条文时,人群中爆发出一阵欢呼。一个卖布的小贩指着 “公平交易,不得欺客” 的光字,对旁边的人说:“俺之前总被人骗秤,要是人人都照着这个来,就好了!”

城东学堂旁的晶柱前,一群学生围着光字典章,兴奋地讨论着。他们的老师站在一旁,笑着说:“这些光字里的《论语》《孟子》章节,比我们在课堂上讲的更直观,你们可要好好学!” 城北农田边的晶柱前,农夫们看着 “芒种时节,插秧正当时” 的光字,纷纷点头:“今年终于不用靠猜了,跟着教化柱的提示种,准没错!”

始皇帝嬴政也亲自来到咸阳宫附近的广场,观看教化柱的启用仪式。当他看到光字典章上的 “大秦律法”“农桑要术”“礼仪规范” 时,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李斯,” 嬴政对身边的李斯说,“你做得好!这教化柱,比朕想象的还要好!” 李斯躬身道:“这都是陛下的英明,是天工先生和博士们的功劳。”

沈砚站在人群后面,看着百姓们脸上的笑容,心里突然生出一股归属感。他知道,自己穿越到秦朝,或许就是为了做这样的事情 —— 用现代的智慧,为这片古老的土地带来一丝改变,让这里的百姓能生活得更好。

18. 保守派的妥协与教化柱的普及

张苍看着咸阳城内教化柱的反响越来越好,心里虽然还有些不服气,却也不得不承认,这教化柱确实对百姓有益。有一次,他路过西市的教化柱,看到一个小贩因为不懂律令,差点被官吏处罚,多亏了教化柱上的 “官吏不得无故勒索商旅” 的光字,官吏才放过了小贩。张苍沉默了许久,终于意识到,自己之前的保守,或许真的错了。

几天后,张苍主动找到李斯,递上了一份奏折,建议在各郡县的廷尉府设立 “教化柱督导官”,负责监督当地教化柱的运行情况,确保教化柱的内容能准确传达律令精神。李斯看着奏折,笑着拍了拍张苍的肩膀:“张御史能放下成见,为大秦着想,真是难得!”

随着张苍的妥协,朝堂上反对教化柱的声音越来越小。始皇帝下旨,让各郡县的郡守亲自负责教化柱的推广工作,从咸阳调派博士和工匠,前往各郡县指导晶柱的制作和安装。不到半年时间,教化柱便普及到了大秦的十几个郡县,从关中平原到巴蜀之地,从河东郡到南阳郡,到处都能看到透明的晶柱矗立在市集、学堂、农田旁。

沈砚也跟着博士们一起,去了几个郡县指导教化柱的安装。在巴蜀之地,他看到农夫们因为不懂水利,常常遭受水灾,便在教化柱的光字典章里加入了 “都江堰灌溉法” 的内容;在河东郡,他看到百姓们因为不懂医术,常常死于小病,便又加入了 “伤寒防治” 的知识。每到一个地方,沈砚都会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化柱的内容,让教化柱能真正贴合百姓的需求。

19. 教化柱的深远影响与沈砚的归宿

又过了一年,大秦的教化柱已经普及到了大部分郡县。据各郡县上报的情况,推广教化柱后,百姓们的礼法意识明显提高,争吵斗殴的事情少了;农桑知识的普及,让粮食产量提高了一成多;律令条文的公开,让官吏勒索百姓的情况也少了许多。始皇帝嬴政对此十分满意,下旨赏赐李斯、沈砚和淳于越,封沈砚为 “大秦天工令”,负责全国教化柱的技术维护。

沈砚站在咸阳南郊的晶柱群旁,看着眼前的景象:农夫们在田间劳作,时不时抬头看看晶柱上的农桑知识;孩童们在晶柱旁玩耍,嘴里念着光字典章上的礼仪条文;商旅们在驿道上行走,路过晶柱时,会停下来看看最新的律令内容。这一切,都让他想起了自己穿越前的现代社会 —— 那时的人们,能通过手机、电脑获取知识,而现在的秦朝百姓,则通过这些晶柱,开启了认知世界的新方式。

淳于越走到沈砚身边,手里拿着一卷新的竹简:“天工先生,这是文渊阁新整理的《秦地医术大全》,准备加入教化柱的内容,你看看是否可行。” 沈砚接过竹简,笑着点头:“可行,正好能帮到那些不懂医术的百姓。” 淳于越看着沈砚,突然问道:“天工先生,你来自后世,难道不想回去吗?”

沈砚沉默了一会儿,然后摇了摇头:“这里有需要我的百姓,有一起奋斗的朋友,有值得我守护的大秦。虽然我偶尔会想起后世的家人,但这里,已经是我的归宿了。” 他抬头看向天空,日光洒在晶柱上,折射出璀璨的光芒,像是在为他的选择喝彩。

咸阳南郊的风,依旧带着麦香与渭水的湿气,却比往日多了几分温暖。三千七百九十二根晶柱矗立在土地上,如同一个个守护者,用跨时空的智慧,守护着大秦的百姓,也守护着这片土地的未来。而沈砚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 —— 他还有更多的想法,想把现代的知识,用秦朝人能接受的方式,一点点传递下去,让大秦的江山,不仅能稳固一时,更能繁荣长久。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