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硅基低语与分歧之芽(2/2)
陈雪从监测角度补充建议:“我建议在尝试任何主动探测的同时,必须继续并加强我们的被动监测网络。重点是记录所有‘蜉蝣’脉冲的完整数据,尤其是目前发现的这几个信号源之间,是否存在我们尚未发现的、任何形式的时间关联、频率调制或者隐性的信息交换模式。或许它们的‘对话’方式,完全不同于我们的理解。”
就在这种务实、谨慎的讨论氛围中,一个不同的意识波动插了进来,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和……某种超然物外的空灵感。是之前那位在穿越寂灭奇点时意识结构受损较重、之后其意识形态发生了微妙变化的成员,我们暂且称他为“启明”。
“我们为何总是习惯于带着旧纪元的疑虑和戒备去接触这个全新的世界?”启明的意念如同空谷回音,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狂热,“这个宇宙是崭新的,是一张白纸,充满了我们无法想象的无限可能。这些‘蜉蝣’,这些规律的脉冲,它们或许根本不是威胁或工具,而是宇宙本身孕育出的纯净精灵,是基本规则凝结出的朝露,是创世乐章中一个简单而纯粹的音符。它们规律的低语,或许是这个世界向我们吟诵的、未被解读的诗篇。我们应该尝试的,不应该是这种小心翼翼的探测和解析,那仍然是隔着一层玻璃在观察。我们应该做的,是勇敢地放开我们心灵的最后防线,去全身心地倾听,去毫无保留地理解,甚至……让我们的意识本质与它们的脉冲进行最深层次的共鸣,让自己成为这宏大诗篇中的一个音符,去体验,去融合。过度的谨慎只会让我们永远像个胆怯的访客,停留在安全的岸边,永远无法真正领略星海深处的壮丽与奥秘。”
这番言论,与山岳的审慎权衡、林凡的理性推演、徐婉的共情试探都截然不同,带着一种追求与宇宙本源终极融合的、近乎宗教般的狂热与理想主义。这正是第三幕蓝图中所提及的“升华者派”思想的明确萌芽和首次清晰表达!
山岳的意念依旧保持着平稳的基调,但内部明显多了一丝沉重的凝重感。他清晰地意识到,外部的具体挑战尚未真正显露峥嵘,但内部关于文明在这个新纪元该如何定位自身、如何与未知世界互动的根本性哲学分歧和路线之争,已经随着第一个外部谜题的出现,悄然破土发芽。这将是比任何外部威胁都更复杂、更考验领导智慧的挑战。
“启明提出的观点,代表了一种探索未知的哲学方向,也是一种充满诱惑但风险极高的可能性。”山岳没有直接否定或批评,而是以一种包容的态度,将这种激进的观点也纳入了整体的策略考量框架内。“渴望与新生宇宙进行最深度的理解和融合,这是生命面对无限可能时的一种本能向往,有其深刻的价值。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完全不了解对方本质的情况下,盲目的、毫无保留的融入,很可能意味着我们自身独立意识、我们作为‘人类文明’独特性的彻底丧失,这无异于一种精神上的自杀。”他首先肯定了其出发点,然后指出了核心风险。
“因此,在当前的认知阶段,林凡提出的基于谐波模拟的谨慎探测方案,是在风险可控前提下,获取关键信息的可行步骤。我同意优先执行这个方案。”他做出了阶段性的决策,但紧接着,他话锋一转,给予了启明空间,“同时,启明,你的视角独特而重要。你不必勉强自己参与具体的探测行动,可以将你的精力专注于另一项同样至关重要的任务:深入记录和分析这些‘蜉蝣’脉冲序列中,可能蕴含的、超越我们现有逻辑和数学体系的‘内在韵律’、‘美学结构’甚至是‘哲学隐喻’。这同样是一种极其有价值的探索,或许能帮助我们理解这些存在背后的深层逻辑,或者这个宇宙的某种基础‘情感’基调。”
他做出了决断,但并非简单粗暴的强制命令,而是巧妙地整合了不同的思路和倾向,为每种可能性都赋予了合理的探索空间和任务。这既维护了当前行动所必需的秩序和安全性,又尊重了团队内部思想上的多样性,体现了他作为文明掌舵者开始走向成熟的领导艺术和平衡能力。
“那么,就按此计划分头执行。”山岳的最终布置清晰而具有包容性,“林凡,立即开始谐波模拟的准备工作,计算最优参数。徐婉,你负责整个探测过程中的精神引导、信号注入和最重要的——感知反馈,任何细微的异常反应都必须立刻报告。陈雪,你的被动监测网要张开到最大,像最敏锐的耳朵,捕捉多个信号源之间任何可能的‘窃窃私语’。启明,请开始你的‘宇宙诗歌’解读工作。记住我们现阶段的核心原则:理解优于干预,安全高于好奇。在真正弄清楚这些‘蜉蝣’的本质和意图之前,我们所有的行动都必须以最低限度的干预为最高准则,如同医生对待未知的病原体,首先是不伤害。”
新的探索阶段开始了。但这一次,目标不再是寻找一个安身之所,而是人类文明主动伸出其意识的触角,怀着警惕、好奇与一丝敬畏,去小心翼翼地触碰这个新宇宙中第一个被发现的、陌生的“存在”。与此同时,人类文明内部,关于“守护家园”、“探索未知”与“升华融合”这三条根本发展路线的潜在分歧,也随着“启明”的发言和山岳的应对,悄然拉开了序幕。他们的创世之旅,注定不会是一片坦途,外部的谜团与内部的思想碰撞,将如同经纬线般,共同编织这条充满挑战与希望、通往星穹彼岸的漫长征途。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