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国家队初体验与姚巨人(1/2)
飞机降落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时,林凯还带着几分对未知的忐忑。直到乘车抵达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看到篮球馆外悬挂的五星红旗,那种“即将代表国家队征战”的实感才真正涌了上来。
推开训练馆的大门,场内的欢呼声瞬间将他包围。中国男篮的队员们正分散在各个半场训练,看到他进来,纷纷停下了动作。林凯的目光快速扫过——身高近两米三的姚明站在篮下,身形格外显眼;巴特尔正弯腰系鞋带,侧脸带着几分沉稳;李楠、朱芳雨在三分线外练习投篮,动作干脆利落;刘炜则拿着战术板,和几名队员讨论着什么。这些以前只在新闻和比赛录像里见过的名字,如今就站在眼前,让他下意识地握紧了背包带。
“嘿,林!”一道洪亮的声音传来,姚明率先放下篮球,大步朝他走来,脸上带着爽朗的笑容,开口竟是流利的英语,“欢迎加入国家队!我特意找了你在灰熊的比赛录像看,那些背后传球和空切配合,简直太酷了!”
姚明的热情像一阵暖风,瞬间吹散了林凯的紧张。他连忙伸出手,和姚明宽厚的手掌握在一起,语气带着几分谦逊:“谢谢姚,能来这里我特别激动,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向大家学习。”
这时,主教练德尔·哈里斯也走了过来。这位有着“银狐”之称的老教练,拍了拍林凯的肩膀,用英语简单介绍了球队的情况:“我们的战术更注重整体配合,希望你能发挥组织和传球的优势,尤其是和姚明的挡拆——你们俩要是能打顺,球队的进攻会提升一个档次。”林凯认真点头,把教练的话记在心里。
可国家队的初体验,很快就给了他一记“下马威”。
打法的适应。国际篮联的规则和NbA差别不小:没有防守三秒,对方中锋能一直站在篮下,这让他习惯的突破路线受阻;三分线距离更近,投篮节奏需要重新调整;比赛时间分成四节10分钟,体能分配也得重新规划。更让他头疼的是,他在灰熊队常用的“幽灵传球”,在这里常常“失灵”——有时候他预判队友的跑位送出妙传,可队友没跟上他的思路,球直接飞出边线。
一次队内对抗赛上,林凯在弧顶持球,看到队友从底线空切,下意识地送出一记背后击地传球。可接球队友完全没料到他会这么传,伸手慢了半拍,球直接滚出了界外。场边立刻传来队长李楠带着口音的英语:“林!这里!先打简单的配合!别太急!”李楠的语气带着几分着急,周围队友的目光也集中过来,林凯站在原地,脸颊发烫,心里涌上一阵挫败感,第一次觉得自己像个“外人”。
好在姚明一直陪在他身边。每次训练结束,姚明都会主动留下来,和他加练挡拆配合。姚明站在罚球线附近,耐心地跟他讲解:“国际比赛没有防守三秒,我在篮下很难直接接到顺下的球。你挡拆后要是对方中锋换防,不用总想着传球,你可以自己投中距离,或者观察一下再传——你的投篮很准,不用太迁就我们。”说着,姚明还会模拟防守球员的位置,帮他调整突破和传球的时机。
生活里,姚明也处处照顾他。知道他吃不惯北方的面食,姚明会带他去吃地道的川菜。
队友们聊国内的篮球趣事,姚明会主动给他解释背景,帮他融入话题。渐渐地,林凯的进步越来越快,不仅能听懂战术指令,还能和队友开玩笑;打法上也开始调整,减少了冒险传球,更多地利用近三分线的优势出手,偶尔还会在挡拆后用中距离惩罚对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