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闲话幽冥旧事(1/2)
兰若寺的雨季,来得绵长而安静。并非滂沱之势,只是淅淅沥沥,从早到晚,不见停歇。雨水敲打着寺院的黑瓦、枯死的银杏叶、以及庭院中新生的、颜色深得发黑的苔藓,发出各种细微而富有韵律的声响。空气里弥漫着泥土的腥气、草木的湿润气息,以及一种属于幽冥地界的、特有的阴凉。这雨,洗去了战火的痕迹,也让寺中的日子,越发显得悠长而宁静。
此刻林曦(林寒)在兰若寺的“听雨轩”中,竟也品出了几分相似的意趣。轩如其名,正是听雨的好去处。雨点落在轩前的芭蕉叶上,噼啪作响;落在院中的小池塘里(池水幽深,不见鱼虾,只偶尔有鬼火般的磷光闪过),叮咚成韵;落在远山的林木间,则是沙沙的一片,如同无数春蚕在食桑。
聂娘娘(聂小倩)近日常来听雨轩。有时带着一卷寺中藏有的、关于幽冥风物志异的古籍,与林曦一同披阅;有时只是携一壶新焙的“阴山雾茶”,对坐品茗,闲话几句。两人的交谈,不再局限于寺务防务,更多了些闲适的内容。譬如谈论某种只生长在忘川河畔的“忧昙花”为何只在夜半开放,且见光即谢;又或者考证某部野史中提及的、一位因情而堕入鬼道的书生,其墓冢是否就在左近的山中。这些话题,无关宏旨,却自有一种文化的趣味与生活的温情。
这日午后,雨势稍歇,天色依旧阴沉。聂娘娘又来轩中,手中拿着一册纸页泛黄、装帧古雅的线装书,书名为《幽冥异物志》。
“林公子,你看这段,”她将书摊在案上,指着一处,声音柔和,“书中说,奈何桥下的淤泥中,生有一种‘三生蚓’,通体透明,可见其脏腑如轮回盘般转动,食之可忆前生事。不知是真是假?” 她今日未施脂粉,只松松挽了个髻,穿着一件月白色的家常袍子,少了几分威仪,多了几分书卷气。
林曦凑近看去,书页上绘着怪异的虫形,注解用小楷写得密密麻麻。他细读片刻,笑道:“怕是文人臆想居多。轮回大事,岂是区区虫豸可窥?不过,这想象倒也奇诡有趣。” 他穿越多界,对轮回之事所知远超此书,但此刻却不愿说破,只愿享受这共同探讨的乐趣。
聂娘娘也莞尔:“说的是。倒是这插图,画得颇有几分意趣。” 她指尖轻轻拂过书页上的虫图,指甲圆润,泛着淡淡的珠光。
墨点儿悄无声息地进来,添了炭火,又将煎茶的铫子坐在火上。铫中是寺后寒泉汲取的活水,茶叶则是聂娘娘珍藏的“九幽梦蝶茶”,据说是用一种只开在极阴之地的“梦蝶花”的花蕊熏制而成,极为难得。
水将沸未沸之际,聂娘娘亲自动手沏茶。手法娴静优雅,烫杯、置茶、高冲、低泡,一气呵成。茶汤呈琥珀色,清澈透亮,一股清冽幽远的异香随之弥漫开来,竟将轩中的阴湿之气驱散了不少。
“公子请用茶。”她将一盏茶轻轻推到林曦面前。
林曦端起茶盏,先观其色,再闻其香,然后小呷一口。茶汤入口微苦,旋即化开,一股清凉之意直透魂髓,仿佛连思绪都变得清明宁静了许多。“好茶。”他由衷赞道,“清而不寒,幽而能远,真是佳品。”
聂娘娘微微一笑,自己也端起茶盏:“这茶一年也只得二三两,平日舍不得喝。今日雨后新凉,正好与公子共品。” 她低头喝茶时,颈项弯出一道优美的弧线,神情恬淡。
茶香氤氲中,两人随意闲谈。从茶说到寺中收藏的一些古琴谱(聂娘娘竟也通音律,言谈间颇多见解),又从琴谱说到早年曾游历寺中的一位鬼仙留下的画作。话题天南海北,却都围绕着这幽冥世界的风物人情,别有一番雅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