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能量回路的自组织现象(1/2)
第一次注入实验捕捉到的那条微弱却真实的响应曲线,如同在黑暗的旷野中点燃了第一簇篝火,不仅驱散了陈醒心中的部分阴霾,更照亮了前方一片未曾预料的、更加奇诡的景观。
重复实验的成功,使得这种针对“初始化节点”的微扰测试得以被批准进行更深入的参数扫描。陈醒和苏青竹小心翼翼地调整着注入能量的频率微调、脉冲形状,甚至尝试了在模型预测下,可能产生协同效应的、针对相邻另一个“流转”节点的、时序精确控制的双节点注入。
大量的数据被采集回来。陈醒大部分时间都泡在计算节点前,对海量的高频采样数据进行着各种复杂的后处理分析——不仅仅是简单的叠加平均,还包括了空域关联、模态分析、非线性时间序列预测等更为前沿的数据挖掘技术。
这天傍晚,当陈醒将一组双节点注入实验的数据,输入到一个专门用于识别时空关联模式的算法中后,屏幕上呈现出的结果,让他猛地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算法生成了一幅动态的、能量场在龙纹仪表面及周边空间演化的“流场图”。在单节点注入时,能量场的变化主要集中在被注入节点附近,形成局部的扰动。但在那双节点、时序精确控制的注入实验中,情况发生了质变!
注入初期,两个节点附近各自产生了预期的局部能量场扰动。但很快,在不到十分之一毫秒的时间内,这两个原本独立的扰动区域,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牵引着,开始自发地延伸、靠近、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在龙纹仪表面的特定几何纹路上,形成了一条清晰的、稳定的能量流转路径!
这条路径并非他们注入能量直接轰击出来的,也不是龙纹仪材料简单的线性传导形成的。它是在特定的能量输入条件下,由龙纹仪自身的复杂几何结构作为“基底”,在底层能量架构中自发涌现、自我组织形成的!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条自组织形成的能量回路,其空间形态,竟与苏青竹之前破译出的、标注在该区域表示“能量导引”的复合符文所预测的路径,高度吻合!
“自组织!是能量回路的自组织现象!”陈醒的声音因激动而有些变形,他立刻呼叫了苏青竹。
苏青竹赶来,看到那动态演化的流场图,以及最终稳定下来的、与符文预测吻合的能量回路,也陷入了巨大的震撼之中。她迅速调出对应的甲骨文记载,指着一段描述祭祀中“气”的运行的话:“看这里,‘其气初涣,既而循纹,终归于壑’。以前我们不明白‘循纹’是何意,现在看来,很可能就是在描述这种能量在器物纹路上自发组织、形成稳定回路的现象!”
这一发现的含义极其深远:
它证实了“能量符文”模型的深层正确性。 符文不仅仅是描述性的符号,更是对底层物理规律的抽象表征。它们预测的路径,是能量在特定条件下最可能自发形成的“优选通道”。
它揭示了龙纹仪工作的核心机制。 龙纹仪并非一个简单的、被动接受能量并发射的“天线”,而是一个引导和触发能量自组织过程的“催化器”或“拓扑模板”。它的几何结构,限定了能量自组织可能发生的“相空间”,而能量注入和符文指令,则提供了触发特定组织模式的“初始条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