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危险的模拟-构建“能量符文”模型(2/2)
每定义一种符文,陈醒就在数学模型中为其赋予精确的数学操作,并确保这些操作在离散格点框架下是自洽且可计算的。苏青竹则负责从“万法之源”甲骨文中寻找支持这种定义的旁证,比如描述某种效果时,是否频繁出现对应的基础符号组合。
这是一个极其繁复且需要不断迭代修正的过程。有时,陈醒定义的数学操作会导致模拟时出现不稳定的发散,他们就需要回头重新审视考古证据,检查是否对符文功能的理解有偏差。有时,苏青竹发现甲骨文中的描述与模型预测不符,陈醒就需要调整数学参数甚至重构部分规则。
在这高度协同的攻坚中,两人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思维激荡。陈醒惊叹于远古先民在设计这套“能量符文”系统时展现出的、近乎数学家的严谨逻辑和空间想象力。苏青竹则震撼于陈醒能够将如此抽象、非文本化的“器物语言”,转化为精密的数学语言,让沉默的青铜得以“开口说话”。
几天后,他们成功构建了一个初步的、包含七种基础符文和十二种核心复合符文的“能量符文模型库”。这个模型库,本质上是一个封装好的、高度结构化的规则集合,可以直接被陈醒的离散模拟程序调用。
为了测试模型的有效性,他们选择了一个相对简单的复合符文——正是之前模拟成功过的那个“源点-定向”结构——但这一次,他们不是直接硬编码规则,而是调用模型库中对应的 Init, boundary, transport 函数,让程序自动按照符文的“语法”组合并执行。
模拟再次运行。这一次,演化出的宏观图案与之前手动编码的结果几乎一致,理论辐射信号特征也完美吻合!
这证明,“能量符文模型”不仅能够重现现象,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模块化、可扩展的“编程”方式来理解和构建“能量图谱”!不同的符文组合,就像不同的软件程序,可以在底层能量架构上“编译”运行,产生不同的效果。
他们将这个突破性的进展,以及完整的“能量符文”模型定义、数学框架、模块化验证模拟结果,全部整合进了准备提交给评审会的最终报告之中。
这份报告的重量,已然不同。它不再仅仅是一个假说和些许证据,而是一个初步具备了工程化潜力的、系统性的理论-模型-实证体系。
陈醒和苏青竹站在几乎被数据和图表淹没的工作室里,望着虚拟白板上那套由他们共同构建的、连接古今的“能量符文”系统,心中充满了创造的满足感与临战前的平静。
模型已经铸就,武器已经擦亮。接下来,就是将其带入评审会的战场,去迎接那决定命运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