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对立阵营的冷眼旁观(2/2)
这番话,看似客观中立,实则将陈醒他们的工作定性为“理论家的玩具”,并抬出了“专家评审”这座大山,暗示着真正的考验还在后头,现在庆祝为时过早。
这种来自对立阵营的、系统性的冷遇和贬低,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压力场,让陈醒和苏青竹刚刚获得的兴奋感迅速冷却,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清醒的认知:成功的模拟,仅仅是为他们赢得了一张参与下一步游戏的入场券,而非最终的胜利。
他们意识到,对立阵营并非不了解他们工作的价值,恰恰相反,可能正是因为他们展现出的潜力开始构成实质性的威胁,才招致了如此明确和一致的排斥。周立坤团队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保守的学术观点,更是一个庞大的、与现有科研资源、评价体系乃至个人声望紧密绑定的利益共同体。陈醒和苏青竹的“能量图谱假说”,挑战的不仅是学术范式,也在动摇这个共同体的根基。
“他们害怕了。”苏青竹在古物分析室里,一边整理着模拟结果与龙纹仪数据的对比图,一边冷静地对陈醒说,“害怕我们的方向如果真的被证明是正确的,那么他们多年来所依赖的研究范式、所积累的学术资本,价值都会大打折扣。”
陈醒点了点头,他也有同感。“所以,他们一定会想方设法,在评审环节给我们设置障碍。模拟结果再好,他们也可以质疑模型的任意性、参数的敏感性,或者干脆否定整个理论框架的物理实在性。”
“我们需要更多的证据链。”苏青竹目光坚定,“模拟结果与真实信号吻合,这只是理论自洽。我们还需要将龙纹仪的能量流‘车辙’、印度河文书的印证,更紧密地整合进来,形成一个他们无法轻易否定的、立体的证据体系。”
两人清楚地知道,接下来的专家联合评审,将是一场硬仗。他们面对的将不仅仅是学术质疑,更是根深蒂固的学派偏见和利益考量。
基地内的氛围,因这次模拟成功,反而变得更加微妙和紧张。支持陈醒和苏青竹的少数人(主要是他们各自小组的核心成员)感到振奋,看到了打破僵局的希望。而更多的人则选择了观望,等待着评审会的结果,再决定自己的风向。
陈醒和苏青竹没有时间去在意那些冷眼和议论。他们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准备评审报告的工作中。模拟数据被反复分析,每一个参数的选择都被详细论证其物理依据,考古证据与理论预测的对应关系被精心梳理和可视化。
他们如同即将踏上战场的战士,仔细擦拭着手中的每一件武器,准备迎接来自“对立阵营”的、必然到来的猛烈火力。
超级计算机的运算已然停止,但由它引发的、关乎“燧人氏”计划未来方向的、无声的较量,才刚刚进入白热化。那些冷眼旁观的目光,最终是化为钦佩,还是凝固成更深的敌意,都将取决于评审会上那一锤定音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