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苏青竹的沉默与观察(2/2)
她重新梳理《商代观测年鉴》,不再将其视为简单的观测记录,而是当作一套庞大的“实验日志”或“程序运行记录”来分析。她重点关注不同祭祀配置(牺牲、时辰、方位、主祭人等级)与记录的“帝令”信号特征(强度、持续时间、伴随天象)之间的对应关系,试图从中找出潜在的“参数-结果”映射规律。
她利用基地的高性能计算资源,对龙纹仪的表面纹路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精细拓扑学分析,寻找其几何结构背后可能隐藏的、符合“能量编码”原理的数学规律。她甚至开始自学最基础的拓扑学和信息论,尽管过程艰涩,但她迫切地需要理解陈醒可能使用的数学语言,以便更好地从考古证据中寻找共鸣。
她的沉默,并非退缩,而是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地下的、不为人知的深度挖掘之中。她像一位最耐心的侦探,在浩瀚的历史碎片中,搜寻着能够拼凑出那个惊天真相的线索。
偶尔,在内部通讯中与陈醒进行必要的交流时,她也只讨论具体的、技术性的细节,比如某个符号在不同语境下的细微差别,或者某条卜辞中记载的环境参数是否足够精确。她能感觉到陈醒在通讯另一端那种急于推进、渴望认可的焦灼,但她总是用冷静的问题和扎实的数据,将讨论拉回到具体的论证层面,仿佛他们只是在原有框架下进行常规的优化,而非策划一场科学的“叛乱”。
她的这种沉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陈醒,让他从最初的极度兴奋中逐渐冷静下来,开始更扎实地构建他的数学框架。
几天后的一次深夜,苏青竹终于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找到了一个可能极具价值的线索。那是一片残损严重的龟甲,属于“万法之源”中非核心的辅助记录部分。上面用极其细密的笔触,记录了一次失败的“帝令”引动尝试。卜辞中提到,因为一名参与祭祀的“小臣”在仪式中“失仪”(站错了方位?),导致“其光涣散,不聚于形”。
“光涣散,不聚于形”——这多么像描述一个不稳定的、未能成功构建的“能量图谱”!
这个发现让她心跳加速。她立刻将这片龟甲的高清影像和初步释文加密发送给了陈醒,附言只有一句:“参考案例:能量图谱构建失败记录。注意环境参数中的‘人位’变量。”
她没有过多解释,但她相信,陈醒能看懂。这不仅仅是一个孤例,它提供了一个“反证”的可能性——通过研究失败的条件,可以反过来验证成功所需的参数,这恰恰是“能量图谱假说”强大预测力的体现。
发送完信息,她再次陷入沉默,继续她的观察与挖掘。她知道,她和陈醒正在两条看似平行、实则紧密交织的战线上奋战。他在构建理论的骨骼,她在为其填充血肉。在权威的阴影和内部的压力下,他们用这种沉默而高效的方式,积蓄着力量,等待着那个能够打破僵局、让“能量图谱”从假说变为现实的契机。
而契机,往往青睐于最有准备的、最沉默的观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