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课堂交锋(2/2)
下课铃声適时响起,打断了吴教授慷慨激昂的结语。教室里响起稀稀拉拉的掌声,更多的是收拾书本和笔记本的窸窣声。学员们陆续起身,低声交谈著离开。陈干部第一个凑到吴教授身边,满脸堆笑地请教著什么。张总工若有所思地合上笔记本,看了路白一眼,默默离开。赵工走到路白身边,想说什么,最终还是拍了拍他的肩膀,嘆了口气走了。
路白没有立刻起身。他坐在那里,看著黑板上那些复杂的图表和掛图上光鲜亮丽的国外工厂,又低头看了看自己摊开的笔记本。上面没有画复杂的流程图,只记录著几个关键名词和吴教授的核心论点,字跡沉稳有力。他指尖摩挲著笔记本粗糙的纸张,感受著那与掛图光滑表面截然不同的质感。
吴教授描绘的“坦途”固然诱人,但那掛图上的世界,离轧钢厂仓库里那口翻滚著深褐色膏药的铁锅,离那群用血肉之躯抡起石臼的工友,离老赵师傅腰间的剧痛和老李儿子高烧时惊厥的脸庞,太远太远了。那是一条建立在充足资金、先进设备、成熟技术引进基础上的道路。而在1963年春天的中国,在无数像轧钢厂一样挣扎在生存线上的基层厂矿,这条路,更像是一个遥远而奢侈的梦。
他轻轻按了按胸口。搪瓷缸里,秦淮茹的青丝和那块深褐色的“防护膏”样品,无声地传递著来自泥土的温度和力量。那是绝望中淬链出的智慧,是根植於现实的生存之道。它或许“土”,或许不够“標准”,但它真实地守护过生命,为一个厂子搏出了生路。
吴教授將这条路斥为“绊脚石”。但在路白心中,这恰恰是这片土地上,无数工人、技术人员在困境中摸索出的、不能被轻易抹杀的“路基”!
他缓缓合上笔记本,站起身。目光扫过吴教授被簇拥的背影,眼神中没有愤怒,只有一种淬火后的清醒和更加坚定的信念。
京城的水,果然深。思想交锋的战场,比轧钢厂的炉火更灼人。但他路白,已经不再是那个只带著一腔热血的年轻人。他带著泥土里长出的“根”和淬链过的“星火”而来。
这场关於道路的爭论,才刚刚开始。他不会退缩。他要在这看似先进的殿堂里,用事实,用逻辑,用轧钢厂那片土地上燃烧过的火焰,发出属於自己的、不容忽视的声音!他不仅要学习那些“洋法”,更要证明,那条扎根於泥土、自力更生的路,同样通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