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三线(1/2)
“归处”的核心如同一个稳定的星核,而贾长安、唐乐知、秦望舒三人,则如同被引力抛出的星火,沿着各自的轨道,经历着不同的风景与考验。
东海·碰撞与反思(贾长安线)
东海大学管理学院的阶梯教室里,气氛与“归处”茶室的静谧截然不同。贾长安站在讲台上,面对着台下数十双充满审视与好奇的眼睛——他们中有经验丰富的企业高管,有锐气十足的青年创业者,也有冷静旁观的学者。
他分享着“归处”的故事:从林薇的背叛与打压,到“长安之夜”的暗度陈仓,再到“长安十二时辰”的精心打磨,以及面对“云隐”竞争时“和而不同”的策略选择。他没有回避过程中的失误与挣扎,坦诚地剖析了团队管理、人才危机、文化坚守与商业平衡等核心问题。
互动环节,质疑与挑战接踵而至。
一位来自互联网大厂的高管提问:“贾总,您强调‘慢就是快’,但这种依赖于特定文化土壤和核心人力的‘匠心模式’,天花板是否太低?如何实现规模化复制,为投资者创造更大价值?”
一位年轻的创业者则更直接:“您拒绝了很多快速扩张的机会,是否担心错过风口?在资本面前,您如何始终保持如此强的主导权?”
这些问题尖锐而现实,逼着贾长安跳出“归处”的语境,从更宏观的商业逻辑来审视自己的选择。他沉思片刻,回应道:“我们追求的不是规模的无限放大,而是价值的极致和品牌的永续。我们认为,在消费升级的时代,独特性和文化感本身就是最高的壁垒和最深的护城河。至于资本……我们寻找的是‘同道’,而非‘主宰’。幸运的是,我们找到了。”
课后,许多学员围拢过来,继续深入交流。贾长安感受到了思维的激烈碰撞,一些他习以为常的做法,在别人眼中是特立独行;而一些外界的成熟商业模式,也给他带来了新的启发。他意识到,“归处”的路虽然独特,但并非孤岛,它需要放在更广阔的商业图景中去理解和进化。
西安·独当一面的重量(唐乐知线)
独自负责“非遗合伙人”计划,远比唐乐知想象中复杂。她不再是那个只需提出创意、然后由上级拍板执行的策划,她需要自己面对传承人的疑虑、协调内部资源、控制项目预算。
一位合作多年的皮影老艺人,对“归处”新提出的、希望他将传统剧目进行适度现代化改编的建议十分抵触,认为这是“糟蹋老祖宗的东西”。唐乐知第一次独立面对这样的僵局,她没有强行推进,而是带着团队,多次登门拜访,不谈改编,先听老师傅讲述每一个皮影人物背后的故事,了解他固守传统背后的情感与坚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