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深根固柢.(2/2)
然而,住过一晚后,贾长安感受到了一种微妙的“疏离感”。这里太完美,太安静,太像一座精心打造的、与世隔绝的“文化盆景”。所有的体验都仿佛被预设好了程序——几点冥想,几点茶道,几点抄经……一切都井然有序,却少了那份源自生活本身的、鲜活而偶然的惊喜。客人们彬彬有礼,却很少深入交流,仿佛每个人都沉浸在自己被设定好的“隐逸”剧本里。
他意识到,“云隐”提供的是一种“抽离式的文化消费”,它满足的是现代人对“逃离”和“仪式感”的渴望。而“归处”,追求的则是“融入式的文化生活”,它希望客人不是来此“逃离”生活,而是来此学习如何更好地“安于”生活,将文化的美学与智慧,带回到自己的日常中去。
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路径,无所谓绝对的对错,但贾长安更加确信,“归处”的路,更适合他们,也拥有更绵长、更温暖的生命力。
心法初成
考察归来,贾长安与苏青瓷、秦望舒等人进行了长时间的闭门讨论。他们结合自身的实践、对“云隐”的观察以及“文投”带来的宏观视角,开始系统性地梳理“归处心法”。
这份“心法”不是僵化的规章制度,而是一套凝聚了团队共识的价值体系与行为准则。它围绕着“真诚”、“深耕”、“融合”、“创造”等核心关键词展开,阐述了“归处”如何看待文化与商业的关系,如何理解与客人的联结,如何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保持定力。
例如,关于“真诚”,心法里写道:“我们提供的不是表演,而是发自内心的分享。对文化怀有敬畏,对客人报以真诚,不刻意迎合,不过度承诺。”
关于“融合”:“我们相信,真正的文化生命力在于与当代生活的融合。我们致力于将古典美学转化为现代人可感知、可实践的生活方式,让传统‘活’在当下。”
这份“心法”将被用于新员工的培训、日常工作的指导,甚至未来可能的知识输出。它将成为“归处”品牌最核心的、难以被简单复制的灵魂。
当贾长安在全体员工大会上,首次阐述这份尚在完善中的“归处心法”时,台下许多老员工眼中闪烁着认同的光芒。他们发现,那些平日里苏青瓷的言传身教、贾长安的决策依据、秦望舒的学术坚持,都被系统地总结、升华了。这让他们更加清晰地理解了自己工作的意义,也看到了“归处”未来更深远的价值。
深根固柢,不疾而速。“归处”正在资本的助力下,以一种更沉稳、更坚定的姿态,向下扎根,向上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