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故事 > 第3章 第12章 晻àn,“是奸人将以盗名于晻世者也”

第3章 第12章 晻àn,“是奸人将以盗名于晻世者也”(1/2)

目录

晻àn,暗。又用于抽象意义。《荀子·不苟》:“是奸人将以盗名于晻世者也。”

《荀子·不苟》中的“是奸人将以盗名于晻世者也”一句,揭示了一种古今皆有的社会现象,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识别伪善的智慧之眼。

原文:

人之所恶者,吾亦恶之。夫富贵者则类傲之;夫贫贱者则求柔之。是非仁人之情也,是奸人将以盗名于晻世者也,险莫大焉。故曰:盗名不如盗货。田仲、史鰌不如盗也。

白话翻译:

别人所厌恶的,我也表现出厌恶的样子。对富贵的人一律傲慢相待,对贫贱的人则一律刻意屈就。但这并非仁德之人真正的性情,而是奸猾之徒在昏暗世道中盗取名誉的手段,没有比这更险恶的了。所以说:盗取名誉的人比盗窃财货的人更不堪。像田仲、史鰌这样的人,连盗贼都不如。

典故背景与人物故事

荀子生活在战国末期,社会动荡,百家争鸣,各种学说和行为方式层出不穷。他批判的“盗名”行为,主要针对的是当时一些看似清高、实则违背人性常情的虚伪之举。

· 史鰌(史鱼)的“尸谏”:史鱼是卫国大夫,因卫灵公不纳其谏,临终前嘱咐儿子不要按礼制治丧,以此“尸谏”迫使国君反省。此举虽被后人赞为刚直,但荀子认为,这种利用身后事博取名声的行为,属于 “欺世盗名” 。

· 田仲(陈仲子)的“清高”:田仲是齐国贵族,却放弃优渥生活,隐居织鞋,不吃兄长俸禄,甚至认为哥哥的俸禄是不义之食。荀子则洞察到,这种刻意追求清贫、违背人情的举动,实质是 “奸人将以盗名于晻世者也” ,是为了沽名钓誉。

荀子一针见血地指出,这些行为违背了人性好利恶害的常情,是典型的用“盗名”手段迷惑世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