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海外公司盈利!跨国收益(2/2)
林晚却未被数字冲昏头脑,很快调出东南亚环保市场的热力图:“盈利只是开始,我们要做的是‘可持续增值’。宋明,立刻执行‘利润再投资计划’:第一,将50%利润(7000万元)投入东南亚环保项目——联合晚晴基金,在泰国清迈的退化林地种满柚木和橡胶树,同时在越南胡志明市周边建设10座小型光伏电站,既修复生态又解决当地村民的用电难题;第二,剩余50%作为流动资金,优先用于伦敦总部的人才梯队建设,重点招聘环境科学和能源工程领域的博士,组建海外环保项目运营团队和油田技术研发中心。”
宋明的记事本在全息投影的光线下泛着银边,他写得飞快,连林晚补充的“光伏电站要适配当地220V电压,配备多语言操作界面”的细节都一一记下:“明白!东南亚的环保项目我们已与当地NGo‘绿色地球’达成初步合作,他们能提供本土化的劳工和苗木资源;伦敦的招聘也在对接剑桥、帝国理工的毕业生,预计下月就能完成核心团队组建。”他抬起头,语气是毫不掩饰的敬佩,“林总,实不相瞒,当年芈女士(林晚母亲)管理晚星国际时,更偏向‘资产保值’,海外投资多集中在房地产和贵金属,很少涉足环保这类长期回报的领域。但您现在的布局,既抓牢了庄园、油田这样的‘现金牛’,又提前布局环保和新能源的‘未来赛道’,兼顾商业收益与社会价值,比芈女士更有远见,格局也更大。”
全息投影中,宋明的眼神真诚恳切,没有半分谄媚。林晚知道,母亲当年接手晚星国际时,恰逢海外资产动荡期,“稳健”是迫不得已的选择;而如今她手握千亿资本,又有预知能力加持,自然要走出一条更具厚度的路。
“不是超越,是站在她的基石上再拓疆域。”林晚的声音平静却有力量,“商业的终极意义从不是冰冷的利润数字,而是对世界的正向改变。把盈利投入环保和扶贫,既能获得当地政府的政策倾斜,又能培养未来的市场,这是‘公益+商业’的双赢,比单纯的资产增值更有生命力。”
宋明豁然开朗,立刻补充:“我懂了!东南亚的光伏电站可以和当地电力公司合作,未来拓展储能业务时,我们就是‘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盈利模式会更立体!”
“正是这个思路。”林晚调出东南亚电力市场的缺口数据,“当地新能源渗透率不足5%,我们先以公益建立信任,再逐步渗透商业领域,这步棋要走得又稳又远。”
会议结束,全息投影如潮水般退去,办公室恢复了静谧。袁琳看着平板上的利润数据和宏大的投资蓝图,由衷赞叹:“林总,现在晚星国际的海外版图,既有庄园、油田这样的‘印钞机’,又有环保、新能源这样的‘潜力航母’,未来的收益和社会影响力,想想都觉得震撼。”
林晚走到落地窗前,春日的暖阳将她的身影拉得很长。从继承母亲留下的海外资产,到亲手调整布局、开拓新域,两年时间,她让“晚星国际”从一个“保守的资产包”蜕变成“多元的价值体”,更赋予了它温暖的社会底色。
她知道,真正的跨国企业,不仅要在商业版图上征服全球,更要在责任维度上连接世界。而她的海外征程,才刚刚翻开最具分量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