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历史奇人传 > 第9905章 功成身逝留遗响 青史评说任纷纭

第9905章 功成身逝留遗响 青史评说任纷纭(2/2)

目录

在文集的最深处,张珪发现了一首从未示人的诗:

百战山河血未干,孤臣心事与谁看。

非关名利轻生死,只为苍生解倒悬。

宋室烟消空有恨,元廷日盛岂无端?

他年史笔如何论,独对青灯夜已寒。

读着这首诗,张珪终于理解了父亲晚年那份深沉的忧思。

岁月流转,张弘范去世后的数十年间,元朝历代皇帝不断追封加赠。

皇庆元年(1312年),元仁宗追赠张弘范为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齐国公,改谥忠武。

延佑六年(1319年),再加封淮阳王,谥献武。制书曰:故元帅张弘范,资兼智勇,识洞机微。破襄樊而定江南,功冠一时;灭宋室而统寰宇,名垂千古。今特追封淮阳王,谥献武,以彰殊勋。

此时的张珪也已官至中书平章政事。接到追封诏书时,他跪在父亲灵位前,含泪道:父亲生前常言,功过自有后人评说。今蒙朝廷如此恩荣,父亲在天之灵,可以稍慰了。

然而在民间,对张弘范的评价却始终褒贬不一。有赞扬他统一之功的,也有指责他覆灭汉人江山的。这些议论传到张珪耳中,他只是淡然道:父亲一生行事,但求无愧于心。后世议论,非我等所能左右。

张弘范虽以武功闻名,却始终保持着文人的情怀。他的《淮阳集》流传后世,其中不少诗作至今仍被传诵。

在《鹧鸪天·围襄阳》中,他写道:

铁甲将军困古城,旌旗蔽日阵云横。

襄阳一片烟波阔,楚汉千年胜负空。

山寂寂,水溶溶,几回搔首问天公。

何时得罢干戈事,共醉春风笑语中。

这首词既写出了战场的肃杀,也流露出对和平的向往。特别是襄阳一片烟波阔,楚汉千年胜负空一句,以历史的眼光审视当下的战事,展现出超越时代的哲思。

在他的诗文中,类似的句子还有很多。如兴亡谁定三生约,成败都归一梦中,又如千古英雄俱寂寞,唯见长江日夜流。这些诗句,无不体现出一个身处历史漩涡中的智者,对命运和时代的深刻思考。

后人在编纂《淮阳集》时,在序言中写道:观淮阳王诗,雄浑处见细腻,豪放中藏深沉。若非身经百战,不能有此气魄;若非学贯古今,不能有此见识。

随着时间的流逝,对张弘范的评价也日趋多元。

明代修《元史》,在张弘范传后评论:弘范取襄樊,定江南,灭宋于崖山,可谓不世之功。然以汉人灭宋,难免后世之讥。

而清初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则持不同看法:张弘范之灭宋,犹羊祜之平吴,各为其主而已。且观其礼待文天祥,厚葬宋室,亦可见其仁心。

到了近代,学者们开始从多民族国家形成的角度来审视这段历史。有学者指出:张弘范生活在宋元鼎革之际,他的选择反映了当时北方汉人世侯的普遍心态。这些世侯历经辽、金、元三代,已经形成了超越单一民族的国家认同。

更值得深思的是张弘范对待文天祥的态度。据史书记载,张弘范被文天祥的忠义所感动,多次劝降不成后,仍然以礼相待。在文天祥被押解往大都时,张弘范还特意嘱咐押解官员:文丞相忠义之士,不可轻慢。

这种超越阵营对立的相互尊重,成为后世传颂的佳话。

今天,当我们站在历史的长河中回望张弘范时,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战功赫赫的将领,更是一个在时代巨变中努力寻找自己位置的复杂人物。他既是推动统一的功臣,也是朝代更替的参与者;既是文武全才的儒将,也是争议不断的历史人物。

或许,正如他在诗中所说:千古功名皆梦幻,唯有丹心照汗青。历史的评价永远在变化,而那份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做出的选择和努力,才是真正值得后人深思的。

夜色深沉,淮阳王府的故址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唯有那些流传下来的诗文,还在诉说着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以及一个武将内心的波澜壮阔。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