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07章 西湖客夜话《救风尘》 大都匠朝传《谢天香》(2/2)
最奇的是某日,三位高丽使臣循着刻书声寻到作坊。通译指着《金线池》中杜蕊娘脱籍的唱段激动比划,原来这故事与朝鲜《春香传》颇有相通。使团正使崔淏奉上部《医方类聚》,翻开其中“郁证门”竟抄录着《救风尘》选段。关汉卿抚书慨叹:“原来这戏文竟如川芎,能通窍于异域!”
更令人惊叹的是,大都传来消息:蒙古贵戚们在赏玩高丽进贡的青瓷时,发现匣内衬纸竟是《谢天香》抄本。原来商队将戏文当作包装纸传入高丽,反被使臣当作珍宝携归中土。这戏剧性的流传方式,恰似关汉卿笔下那些机缘巧合的桥段。
氍毹经纬间的千秋文脉。
年关将至时,沈和将新刻的《关汉卿杂剧全编》样本呈上。老人摩挲着松烟墨香,忽命取来朱砂,在每出戏扉页画上形态各异的金针。画到《哭存孝》时他笔锋微颤,朱砂在“存”字上泅开如血泪:“帘秀若在,必说这针法太狠。”
此刻的西湖正在飘雪,孤山如宣纸上的淡墨。关汉卿望向雷峰塔顶的积云,忽然轻声哼唱《伍员吹箫》的尾腔。沈和凝神细听,发现老人在“吹箫乞吴市”之后添了新词:“留得氍毹经纬在,自有来者续丝绦。”
翌年开春,前往泉州港的商船上,水手们传阅着用防水油布包裹的《谢天香》戏本。而高丽仁王寺的译经场上,僧人们正将《救风尘》译成谚文。此刻关汉卿在西湖边小憩,梦中见朱帘秀戴着新制的点翠头面,在无数张飘动的戏单间且歌且舞——那些戏单上印着汉文、蒙文、谚文,甚至波斯商队带来的异国文字。
青史外一章的铜豌豆。
某日整理故纸,关汉卿发现沈和悄悄在《全编》末页添了跋文,称他为“梨园医圣”。老人提笔涂改,另书“人间戏匠”四字,又觉不足,最终写成“大都铜豌豆”。沈和疑惑,他拍案大笑:“这铜豌豆蒸不烂煮不捶,恰似咱们这戏文命脉!”
暮色中,他取出去年高丽使臣所赠人参,切下参须投入茶釜。沈和正要劝阻,却见老人悠然吟道:“这人参长白山巅能活千年,我的戏文漂洋过海也该有五百岁阳寿。”茶汤沸腾时,参须在釜中舒展如工尺谱,香气萦绕着院中那副穿了珠的点翠头面,恍若在为跨越生死的艺术唱和。
此后临安书坊间流传个规矩:每印关氏戏本,必在版权页錾刻针灸穴位图。而远在大都的玉仙楼遗址,人们翻修时从台基下挖出个陶瓮,内藏当年朱帘秀演《望江亭》的血衣残片,包裹着的竟是《谢天香》最早的手稿——页边批注墨色如新:“此剧当如藿香正气,解世间污浊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