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07章 精演算终成授时历 破陈规首创三差法(1/2)
至元十七年(1280年)元宵夜的大都,满城灯火与天街星河交相辉映。太史院深处的演算厅内,四十九岁的郭守敬正对满墙算稿凝眉沉思。黄道与赤道交角的变化值如幽灵般在《大明历》《统天历》与《伊利汗历表》间游走,始终难觅其踪。
子时三刻,铜壶滴漏的浮箭指向刻度。郭守敬疲惫地合上祖冲之《缀术》,忽见烛泪垂落,正滴在算盘的珠上。凝固的蜡液在檀木横梁间形成微妙的弧度,恰似圭表投影的渐变曲线。这个瞬间,他猛然抓住那道困扰数月的灵光——日月之行有盈缩,当以差法逐次逼近!
他疾步至沙盘前,用阿拉伯数字列出太阳视运动数据。当以(一次差)修正平均速度后,残余误差仍如蛇形蜿蜒;再施(二次差),曲线渐趋平直;至(三次差)出手,所有观测点终于完美贴合理论轨迹。这便是后世所称的平立定三差术,较欧洲同类算法早出三个世纪。
激动之余,他取来新制的玲珑算筹,将自刘洪《乾象历》以降四十余家历法的交食记录悉数验算。当看到《宣明历》的月离误差被三差法彻底驯服时,竟忘情高呼:今日方知杜预当顺天以求合的真义!
三月朔日的校历会议,俨然成为古今观念的决战之地。汉儒泰斗杨恭懿执《大衍历》质问:郭监擅改积年法,岂非背弃祖宗成宪?话音刚落,回回星官爱薛亦发难:依我《积尺诸家历》,尔所定岁实已逾卡西姆定律!
郭守敬不疾不徐,命人抬进新制的七政演示仪。当仪器重现至元十五年日食时,他指着月影轨迹道:《大明历》推食甚差两刻,《授时历》仅差弹指。随即展开三丈长的《误差比对图》,图中清晰显示:祖冲之时代的岁差每四十五年差一度,而今已变为每六十六年八月有奇。
非先贤不智,他抚着浑仪上的汉瓦当纹饰,实乃黄赤交角每年缩减四十七秒。这个数据让满座哗然,原来历代历法渐疏的根源在此。更令人震惊的是,他当场演示如何用三差法倒推《尚书·尧典》日短星昴的天象,竟与夏代星位完全吻合。
四月立夏,忽必烈在香山离宫审阅新历样本。当翻到《昼夜刻差表》时,大汗突然发问:今岁冬至在十一月初九酉时三刻,卿能确信否?郭守敬呈上铁勒、南海等七处观测点的验证记录:臣以四海为实验室,星辰作见证。
是年冬至日,大都万人空巷。未时刚过,司天台圭表的投影已逼近七丈三尺刻度。当投影与刻线完美重合的瞬间,皇城钟鼓齐鸣——正是郭守敬预言的酉时三刻!忽必烈挥朱笔在《授时历》扉页批注:天行有度,测算精微,果如卿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