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历史奇人传 > 第3204章 平定宁王

第3204章 平定宁王(2/2)

目录

果如王阳明所料,正在安庆城下督战、眼看破城在即的朱宸濠,闻听南昌失守,如五雷轰顶。家眷、财帛、根基尽失,他再也无心攻打南京,立即下令全军回师,企图夺回南昌。这一步,彻底落入了王阳明的算计之中,战场主动权已完全易手。

七月二十四日,双方主力在浩渺的鄱阳湖上相遇,于黄家渡展开决战。王阳明的军队虽在数量和质量上处于劣势,但他指挥若定,战术运用出神入化。他先派小股舰队诱敌,将宁王庞大的船队引入预设的伏击水域。待叛军舰队阵型混乱,他下令伏兵四起,以火舟为核心,发动猛烈火攻。时值盛夏,东南风劲,火借风势,瞬间在湖面上形成一片火海。宁王的战船多为楼船,笨重难调,纷纷起火,士兵跳水溺毙、烧死者不计其数。激战持续三日,叛军主力损失殆尽。

七月二十六日,最后一战,王阳明采纳部将建议,效仿赤壁之战,集中所有火器与火攻船只,对宁王所在的旗舰及副舟发动总攻。烈焰腾空,樯橹灰飞烟灭。宁王朱宸濠及其世子、郡王、宰相李士实等一众核心人物,在混乱中被生擒。一场蓄谋十年、震动天下的大叛乱,从起事到被平定,仅用了三十五天,这在中国军事史上堪称奇迹。

然而,沙场上的明枪易躲,官场上的暗箭难防。平定宁王的辉煌胜利,并未立即给王阳明带来应有的荣宠,反而将他拖入了一个更为凶险的政治漩涡。正德皇帝朱厚照,这位以荒唐嬉游着称的君主,早已厌倦了深宫生活,此次竟以“御驾亲征”为名,带着数万京军和其宠幸的武将江彬、太监张忠等庞大的“娱乐团”南下。

这群人抵达南方后,关心的并非国事安定,而是如何将这场胜利变为供皇帝嬉玩的“战利品”。他们要求王阳明将朱宸濠释放回鄱阳湖,让皇帝亲自率军“擒获”,以满足其荒唐的虚荣心。这无疑是一场劳民伤财、且可能纵虎归山的闹剧。

王阳明深知其弊,他以非凡的政治勇气和智慧,顶住了来自皇帝近臣的巨大压力。他拒不交人,并当机立断,连夜押解朱宸濠,避开皇帝大队人马,径直前往杭州,将俘虏交给了相对识大体、在宫中有些影响力的太监张永,希望通过他劝说皇帝早日回銮。这一“截胡”行为,彻底得罪了江彬、张忠一党。

恼羞成怒的佞臣们开始疯狂反扑。他们散布恶毒谣言,诬陷王阳明早与宁王勾结,见其大势已去才转而倒戈,甚至声称他也有心谋反。他们甚至在京军大营中公然设置皇帝的御座,将王阳明召至,命其身穿囚服,在武装士兵的环伺下跪于帐前,当众“自辩”,极尽羞辱之能事。

面对这比战场更险恶的处境,王阳明再次展现了其心学修养的深厚功力。他外示柔弱,摒弃所有仪仗,身着布衣,悄然潜入安徽九华山,在一座茅草庵中每日静坐修心。当江彬派来的探子窥视时,只见他于草庵中晏坐如钟,神色恬淡,仿佛周遭的毁谤与危机不过是过眼云烟。探子回报:“王守仁一心学道,静坐观心,并无异图。” 这种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定力,反而让江彬等人无计可施,其诬陷之词不攻自破。他在给弟子的信中道出了此刻的心境:“毁誉荣辱之来,非独不以动其心,且资之以为切磋砥砺之地。” 他将这场政治风波,视作又一次珍贵的“事上磨练”。

正德十五年(1520)闰八月,风波暂息,王阳明于南昌讲学。经历了宁王之乱的惊心动魄与功成后的谗诋交攻,他对生命的体悟更为深邃。正是在这里,他正式向门人揭示了 “致良知” 这三字教旨。他动情地说:“我此良知二字,实千古圣圣相传一点滴骨血也。”

“良知”一词虽源于孟子,但王阳明将其提升为宇宙的本体和道德实践的终极依据。他教导众人,无论外界环境如何波诡云谲,无论面对的是战场危局还是官场倾轧,只要紧紧把握住内心那知善知恶、不假外求的“良知”,依此而行,便能“不动心”,便能做出最正确、最坦荡的抉择与行动。

平定宁王之役,是王阳明事功的绝顶高峰,更是其心学思想在极限压力下的终极验证和圆满成熟。 它雄辩地向世人证明,“致良知”之学,绝非书斋中的空谈,而是能够在最凶险的战场和最诡谲的官场中,从容应对、立于不败之地的生命智慧与真正实学。这柄由内心淬炼出的“心刃”,已然光华璀璨,无坚不摧。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