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历史奇人传 > 第3103章 真金淬火

第3103章 真金淬火(2/2)

目录

其一,整顿吏治,肃清内奸。 他以雷霆手段清查衙门中与盗匪勾结的胥吏,整肃纪律,确保政令畅通。

其二,改革兵制,选练民兵。 他深知客兵(外省调来的军队)纪律涣散,且扰民甚于匪。他大胆地从当地选练精壮,组成“赣州兵”,给予优厚待遇,严明纪律,使之成为剿匪的核心力量。

其三,推行“十家牌法”。 这是他一项极具创见的社会治理措施。规定每十家为一牌,登记人口信息,互相监督。一家容匿盗匪或可疑之人,十家连坐。此法如同织就一张细密的大网,彻底切断了盗匪与民间的联系,使其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在完成这些基础布局后,军事行动才如雷霆般展开。他的用兵,完全体现了“心应事变”的智慧。他反对传统的“大军合围”,而是创立了灵活机动的“奇正相生”战法。他要求将领们临阵之时,必须摒除“好勇贪功”的私意,保持内心的“虚灵明觉”,如此才能如明镜照物,准确洞察敌我态势的微妙变化。

正德十二年(1517)正月,他出其不意,直捣福建漳州象湖山,大破詹师富部。此战,他利用地形,佯装退兵,待敌军松懈时,命精锐从小道攀崖突袭,一举攻克天险。十月,他运用“声东击西”之策,扬言进攻桶冈,却集中主力猛攻防守相对薄弱的横水、左溪,大败贼首谢志珊。用兵之奇,令敌手防不胜防。

最艰巨的一战,是对付实力最强、也最狡诈的广东浰头贼首池仲容。王阳明并未强攻,而是采取了“剿抚并用,以抚为诱”的高明策略。他先遣使招抚,池仲容假意投降,派其弟池仲安率老弱二百人来降,以为试探。王阳明洞若观火,将其部众安插于各处,使其不能作乱,同时厚加犒赏,以安池仲容之心。随后,他利用年终犒军之际,邀池仲容前来赴宴。池仲容虽心存疑虑,但见王阳明诚意十足,最终带着数十名精壮护卫进入赣州城。王阳明将其安置于祥符宫,优礼有加,实则切断了其与外部匪巢的联系。时机成熟后,他一方面派精兵突袭浰头贼巢,一方面在祥符宫设伏,将池仲容及其核心党羽一网成擒。此计环环相扣,将心理战运用到了极致,可谓“不战而屈人之兵”。

短短一年有余,困扰朝廷数十年的南赣匪患,竟被王阳明以摧枯拉朽之势彻底肃清。在这过程中,他写给弟子薛侃的信中,道出了更深层的思考:“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区区剪除鼠窃,何足为异?若诸贤扫荡心腹之寇,以收廓清平定之功,此诚大丈夫不世之伟绩。” 在他看来,军事胜利只是表象,根本在于教化人心,根除产生盗贼的社会与心理土壤。

因此,战事甫定,他立即将工作重心转向教化。他兴办社学,让平民子弟有机会读书明理;修复濂溪书院,亲自登台讲学,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学子络绎不绝。也正是在赣州这片经过血与火洗礼的土地上,他首次明确提出了贯穿其晚年思想的核心教旨——“致良知”。

他对围绕身边的弟子们阐释道:“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致良知”三字,如同画龙点睛,将他之前所有的学说——“心即理”、“知行合一”——完全统摄起来,形成了一个至简至易、却又无穷无尽的哲学体系。它指明,成圣成贤的道路,并非遥不可及,就是时刻体认并扩充自己内心本有的、知善知恶的良知,并将其在事事物物上践行出来。

南赣的经历,是王阳明“事上磨练”思想的完美诠释与辉煌胜利。他将源于龙场石椁中的内心觉悟,应用于最残酷、最复杂的现实斗争,不仅建立了不世之功,更在此过程中深化、完善并最终成熟了他的心学体系。从此,王阳明不再只是一位独特的思想家,更是一位功勋卓着、名动天下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其“文治武功”,皆源于一颗经过千锤百炼、澄明光耀的“心”。这“心”之光,已穿透南赣的群山,即将照亮更广阔的天地。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