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1章 少年立志(1/2)
永乐五年(1407年),江南的暮春,钱塘县(今杭州)于一家的宅院内,紫藤花垂落廊前,细雨初歇,空气中弥漫着湿润的草木清香。在这宁静之中,唯有东厢书房里,隐约传来琅琅书声。
书房内,十岁的于谦端坐在榆木书案前,身姿挺拔如松。他面容清秀,一双眸子格外明亮,此刻正全神贯注地捧读着一卷书。书页已然泛黄,封面上端正地写着《文山先生全集》。这是他近日从父亲书箧深处偶然寻得,一读之下,竟再难释卷。
书中的文字,迥异于他平日诵读的经义策论,字里行间奔涌着一股悲愤苍凉、却又坚不可摧的磅礴之气,深深攫住了他年幼的心灵。他读到激昂处,不禁以手击节;读到悲壮处,又神色凝重。
终于,他按捺不住心中的澎湃,抬起头,望向正在一旁静坐品茗、审阅文牍的父亲于仁,声音清亮而带着几分急切:
“父亲,这位文山先生——文天祥,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物?为何他的诗文,读来令人心潮起伏,却又…却又痛彻肺腑?”
于仁闻言,缓缓放下手中的茶盏。他是一位沉稳儒雅的学者,虽官职不显,但学问渊博,品性高洁。见儿子主动问起文天祥,他神色顿时变得肃穆庄重,目光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百余年前那山河破碎的岁月。
“文山先生啊…”于仁轻抚长须,声音沉凝,“此乃前朝南宋末世的状元宰相,是真真正正的千古忠烈!”
他调整了一下坐姿,面向儿子,开始娓娓道来:“彼时,北方蒙元铁骑南下,势如破竹,宋室江山危如累卵。文山先生本是一介文臣,却毅然毁家纾难,散尽家财,招募义士,起兵抗元。他转战南北,历经九死一生,纵然兵败被俘,亦不改其志。”
于谦听得屏息凝神,仿佛亲眼目睹了那位文臣在烽火狼烟中持剑而立的英姿。于仁的声音继续回荡在书房中,带着深深的敬意与痛惜:“他被囚于元大都(今北京)数年,无论敌人如何威逼利诱,许以高官厚禄,他始终坚贞不屈。最终…在柴市口从容就义,以身殉国。”
于谦的心紧紧揪着,忍不住追问:“那…他在狱中,可曾留下什么话语?”
于仁深深看了儿子一眼,用沉痛而有力的语调吟诵出那震古烁今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便是他在那暗无天日的牢狱之中,用满腔热血写下的绝笔!”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