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1章 耕读传家:梧塍徐氏的百年文脉(1/2)
明洪武元年的秋风里,六十五岁的徐锢最后一次回望开封城楼。这位前宋开封府尹的官袍内,紧贴胸膛处藏着比性命更珍贵的东西——数千卷中原典籍的藏书目录。随着元军铁骑南下的蹄声渐近,他率领族人扬帆南下,在长江南岸的江阴梧塍里停驻。当他在新垦的田埂上捧出第一册《东京梦华录》时,不会想到这个动作将开启一个家族二百年的文化坚守。
南渡遗风:藏书万卷,隐而不仕.
梧塍里的新居落成时,徐锢在正堂悬挂亲手所书“续脉堂”匾额。每逢朔望,他必令子孙在堂前诵读中原典籍,声音需朗朗传于四野。“要让江南水土记住河洛正音,”他抚着《春秋繁露》的残卷对长孙说,“这些书册就是我们的故土。”
至五世祖徐千十一执掌家业时,梧腾徐氏已形成独特的生存智慧。当元朝官员三度登门征召时,这位在太湖畔垦出千亩良田的族长总以“耕读未成”婉拒。某日暴雨冲毁河堤,他散尽三年存粮赈济灾民,却在府衙送来“义绅”匾额时闭门不纳。夜深人静时,他在祠堂添置新训:“子孙誓不仕元”,用刀深刻在紫檀木牌上,旁边放着徐锢从开封带来的半方断砚。
“父亲为何拒受旌表?”幼子不解。
徐千十一指向书房满架典籍:“你曾祖藏书南渡,为的是保存华夏文脉。若受异族册封,这些书册与废纸何异?”
白衣应诏:一品朝服与梧塍十景.
永乐三年的蜀道之上,四十岁的徐麒布衣草履,行走在押送贡马的队伍最前。当西番酋长质疑这位没有官服的白衣使者时,他取出随身携带的《大明混一图》,将茶马古道的关隘险要说得分毫不差。历时三载,他不仅完成茶马互市的重任,更绘制出首套《西南夷部图志》。
返京复命时,明成祖朱棣在武英殿亲自接见。望着风尘仆仆的徐麒,皇帝特赐一品麒麟服,欲授鸿胪寺卿之职。徐麒却伏地坚辞:“臣本江南草民,幸不辱使命。愿陛下准臣归守祖训。”
返乡那日,他把御赐朝服封入檀木箱,却在太湖畔开始更大规模的营造。此后十年间,“梧塍十景”渐次成型:在梅雪轩植梅百株,辟秋香圃栽菊千丛,更引太湖水建成最具特色的“水竹居”——此处后来成为徐氏子孙启蒙的学馆。某日他与友人对弈水竹居,忽闻幼童诵读《禹贡》,执棋的手微微一顿:“大丈夫当如司马迁,足迹遍九州。”
其子徐景南、徐景州将这份情怀化为实践。正统六年江南大旱,兄弟二人开仓赈灾的规模竟超过府衙,每日在祠堂前施粥的铜锅至今犹存。当朝廷旌表“义民”的圣旨抵达时,他们效法先祖,将金字匾额悬于粮仓而非正堂——这个细节被收录进《常州府志》,成为徐氏“隐德济世”门风的最佳注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