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1章 吴江风月 云间风华 (1618-1632)(1/2)
第一章 吴江风月 云间风华 (1618-1632)
禾城灵苗,书斋初绽。
明万历四十六年,戊午年端午(1618年),浙江嘉兴府,一户家徒四壁的杨姓塾师家中,传来一声清亮的女婴啼哭。此时,窗外正响起驱邪避疫的龙舟鼓声,父亲杨春,一个屡试不第却满腹经纶的读书人,望着怀中眉目如画的女儿,心中百感交集。他为她取名“杨爱”,愿这世间能予她一丝温情怜爱;又取字“影怜”,典出“顾影自怜”,既是对她孤清命运的一种预感,亦是对其风姿才情的一份期许。
杨家虽贫寒,却系出将门,远祖可追溯至南宋“武功大王”杨存中。然而数百年风云流转,至杨春这一代,只剩下几箱泛黄的典籍与一身嶙峋的傲骨。小杨爱便在书香与清贫的交织中成长。她五岁开蒙那日,父亲本欲教她《三字经》,她却伸出纤纤玉指,点着书页上的《千家诗》,竟能跟着父亲的诵读,咿呀成诵。不过月余,整本《千家诗》已能倒背如流。杨春惊为天人,叹道:“此女若为男儿,必是状元之才!”他破例不再教她那些束缚女子的《女诫》、《内训》,而是将《孙子兵法》的奇正之道、《楚辞》的香草美人之喻,一并倾囊相授。小小的书斋里,兵家谋略与屈子忠魂,如同两种截然不同的养分,共同浇灌着一株不凡的灵苗,在她心中埋下了日后既有雄豪气概、又不失忠贞情怀的种子。
风雨飘零,归家院影。
天启四年(1624年),江南遭遇百年不遇的洪灾。浊浪滔天,田舍淹没,饿殍遍野。这场浩劫无情地吞噬了杨爱本就脆弱的家庭。父母相继病逝,她如同一片无依的柳絮,被势利的族叔辗转卖到了吴江县的归家院。
归家院,并非寻常勾栏瓦舍。它由嘉靖年间名妓徐佛重整,历经数十年经营,已成为江南首屈一指的文化沙龙,是名士缙绅、文人墨客雅集酬唱之所。这里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初入此地的杨爱,从清寒书斋骤然坠入这锦绣成堆、风流云集的繁华地,惶恐与迷茫可想而知。她被充作伺候名妓的婢女,更名换姓,开始了晨昏颠倒、学习技艺的生涯。
然而,明珠终难蒙尘。在伺候那些当红姑娘,为她们捧砚铺纸、调弦理筝之际,她过人的聪慧与惊人的学习能力展露无遗。她耳濡目染,于丝竹管弦间领悟音律,在觥筹交错旁聆听高论。她偷偷观察名士们的谈吐,默记他们的诗词,更在无人注意的深夜,就着残烛的微光,如饥似渴地阅读能够触及的一切书籍。
某个隆冬的傍晚,大雪初霁,天地皆白。十岁的杨爱做完杂役,独自倚在廊下,望着院中一树寒梅在冰雪中傲然绽放。她想起自己身世飘零,心中百感交集,不由伸出冻得通红的手指,融化轩窗上凝结的琉璃冰花,用指尖水痕,一字一句地写下:
自见梅花春已深。
七个字,清丽婉转,却透着一股超越年龄的寂寥与敏锐。她写的是梅花报春,又何尝不是对自己身陷冰雪般困境的叹息,以及对生命中一丝春意的渴望?
恰在此时,一位须发皆白、神态潇洒的老者踏雪来访,正是名满天下的云间名士陈继儒(陈眉公)。他偶然瞥见窗上这行即将消逝的水字,脚步顿时停住。字迹娟秀尚带稚气,但诗句的意境与气韵,却绝非寻常孩童所能为。他凝视片刻,又抬眼看了看院中红梅与眼前这个衣衫单薄却眼神清亮的小侍女,不禁抚掌长叹,声音洪亮地在庭院中回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