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历史奇人传 > 第1704章 回京履职 谏诤风生

第1704章 回京履职 谏诤风生(2/2)

目录

宰相吕夷简脸色骤变。这位三朝元老向来重视礼制,更将尊号仪式视为朝局稳定的象征。他当即反驳:“祖宗旧制,岂可轻废?”吴育却寸步不让:“周公制礼,本为治国。若礼制反成民害,不如更张!”这场争论持续两个时辰,最终仁宗宣布“姑待来年”。退朝时,吕夷简从吴育身边经过,冷冷抛下一句:“少年气盛,恐非福也。”

这场风波并未平息。次年元旦大朝会前夜,吕夷简再次推动尊号之事。吴育连夜撰写《谏上尊号第二疏》,其中写道: “今河北流民塞道,京东饿殍遍野,若此时受虚名而忘实祸,恐伤天地之和。”更厉害的是,他查出礼部筹备尊号仪式的预算竟需三十万贯,相当于万顷良田的赋税。

正月初一的紫宸殿,香烛辉煌。当司礼监正要宣读尊号诏书时,吴育突然举着奏疏高呼:“臣有本奏!”在众目睽睽之下,他当场展示各州府的灾情急报。这个戏剧性的场面,让端坐御榻的仁宗想起三年前吴育在临安赈灾的政绩,终于下旨:“罢受尊号,其费充赈灾之用。”

此事成为景佑初年最重要的政治事件之一。史官在《仁宗实录》中特别记载:“景佑二年春正月壬子,帝从吴育言,罢受尊号。”而民间更是流传开“吴铁笏直谏,仁宗罢虚名”的佳话。更重要的是,这次谏争标志着以范仲淹、吴育为代表的少壮派官员开始崭露头角,为七年后的庆历新政埋下了伏笔。

在接下来的半年里,吴育继续在财政领域展现锋芒。他改革三司稽核程序,创立 “四柱清册”法;整顿漕运积弊,追回被侵吞的漕粮五万石;更推动将内藏库的部分积蓄转入常平仓,以备灾年。这些扎实的政绩,使他成为朝中公认的能臣,也让他与吕夷简集团的矛盾日益加深。

某日散朝后,仁宗特意留下吴育,指着殿前新柳感叹:“卿可知朕为何屡纳卿言?”不待回答便自答:“因卿凡事皆以民生为念。”这番话传入吕夷简耳中,老宰相在府中长叹:“吴育不死,吾辈无宁日矣!”

而此刻的吴育不会想到,这场关于尊号的争论,仅仅是他与保守派较量的序幕。在不久的将来,他将卷入更激烈的党争,甚至因此被贬出京。但历史终将证明,他在景佑年间的这些谏言,如同投入池中的石子,激起的涟漪将一直荡漾到庆历新政的波澜壮阔之中。

目录
返回顶部